分享到: | 更多 |
西大寺内的佛像 本报记者王瑟摄
《王者出行图》壁画(局部) 本报记者王瑟摄
西大寺(过去) 本报记者王瑟摄
2013年底,国家公布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新疆北庭故城榜上有名。当记者踏着冬日的积雪来到北庭故城,探访那些尘封千年的文化时,不由被它堂皇恢宏的盛唐气概深深震撼。
六百年的繁华如梦
东经89°12′43″,北纬44°05′52″。翻开地图,这个地理坐标指向的就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城以北约12公里的北庭镇西上湖村。历史上这里是唐代北庭大都护府遗址,因而也称北庭故城。
驾车行驶一段公路,就看到一大片毛茸茸的土地。在“昂首挺胸”的西门门墩的断壁下伫立,尽管是阳光明媚的白天,也觉着有点凉飕飕的。
在北庭故城遗址平面图上,内城的西门被标志为12号。我们从这里进入故城,开始“逛街”。东西走向的主街很直,如今是骆驼刺、苦蒿子草、野刺玫花等碱性植物的天下。只有大大小小或新或旧的印迹,将风霜雨雪的影子残留在泛碱的地面上。
沿主街一直走到东门。据了解,历史上的城池大多把南门作为正门,但在北庭故城却是东门为正,朝廷来使都会从东门进入。现在东门早已不见了踪迹,因为东门外不远的地方就是护城河,河道不算宽却很深。而一片沼泽地,最终导致东门的倒塌。远远望去,残存的墙体竟有几分狮身人面像的模样。
城北靠沙漠,当年战事一起,敌人必从北边进犯,因而修筑得更为牢固,至今北城墙残存的面积也算是比较多的,仍能看到不少马面,且西角楼也保存得比较完好。
史料记载,这里曾多次建城,而且都是西北地区响当当的历史名城。远在两汉时期,这建有金满城,是当时西域的车师后国王庭所在地。唐代发展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曾有重兵驻守;公元71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以此地为治所,统辖北疆广大地区,所以称作北庭。宋代此城为高昌王的行宫,元代为别失八里帅府。在雄峙于天山北麓六百年后,从十四世纪中期开始,北庭故城逐渐衰落,十五世纪前期毁于战火之中。
盛唐的王家寺院
北庭西大寺是北庭故城遗址的附属建筑之一,是我国古代唐、宋、元时期的一座佛寺遗址,因坐落于故城之西而得名。由于遗址壁画中存有“亦都护(高昌国王)”“长史”“公主”之像,因而推断该寺在高昌回鹘时期应是高昌回鹘的王家寺院。现遗址内还残存有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塑像及千佛、菩萨、护法、经变故事、供养比丘和供养人像等壁画,间有回鹘文、汉文题记,为研究古代宗教、文化、艺术、语言文字和建筑技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西大寺是迄今北疆地区硕果仅存的一处历经我国唐、宋、元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其艺术价值也是无与伦比、不可复制的。
来到西大寺,两件宝物是不能不看的。
一个是105号配殿的《王者出行图》和供养人壁画。讲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八王因争分舍利而展开战争,最后经过调解,八王均分舍利的过程。壁画色彩以红蓝绿为主,白色和褐色为辅,作画风格主要采用了铁线描、游丝描和兰叶描等线描的手法,人物面容和服饰着装都显现当地民族特征。在壁画的下半部有两个栩栩如生的大型人物画像,画像的左边用北宋高昌回鹘时期的回鹘文字竖直地记录着供养人的身份:回鹘王阿斯兰汗的依鼎公主及驸马。是他们出资、出力开凿洞窟、修建宗教寺院以弘扬教义。这也是西大寺地位比较高的一个见证。
还有一些西大寺贵为王家寺院的证据:在深深陷下去的北面正殿,发现一尊残高7米的菩萨像、“狮子王”阿斯兰汗全身贴金的壁画和三行回鹘文的题记。
另一个不能不看的是203、204、205号洞龛的交脚菩萨像。这个既有中原审美特色又有西域舞蹈特点的塑像,两腿交叉,脚尖相对,活脱脱一个群生活化、世俗化的菩萨。虽然头部已经损毁,但从残存的木胎泥塑的衣褶仍依稀可见昔日辉煌的影子。据介绍,这种交脚菩萨像最早起源于印度。
曾经在风雨中裸露的西大寺,如今被南北跨度约97.5米、东西长65.3米、高24米的钢构展厅严密地包裹着。展厅门口,一个眉眼细工、面庞圆润、雕工细腻的复制比丘像站在乳白色的巨大莲花座上,迎接着八方游客。据了解,比丘头像是西大寺附近农民于2006年在自家地里挖出来的,现在当属镇馆之宝。在这儿还出土了一枚正面铸有汉字“开元通宝”、背面铸着粟特文的钱币,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多民族共居共荣、多种宗教并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个敦煌的传说
千佛寺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千佛山西台地,与北庭故城有公路相通。遗址建筑、壁画均反映出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寺庙建筑风格。《新疆建置志》《三州辑路》《孚远乡土志》等志书中,均称该处为名胜古迹。在宗教变迁、军阀混战、叛乱以及“文革”中,千佛寺屡遭劫难,以致四建四毁。
吉木萨尔县城南的千佛洞,最早见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的新疆地方志《三州辑略》中:
1770年吉木萨尔有个菜农得了眼疾,双眼几近失明无以糊口,只好每日拄杖进南山捡柴。一次在山中时眼病发作,疼痛难忍,解下腰带想自尽。忽听有人在耳边说:山下有溪水,用它洗眼可重见光明。话在耳边连说三遍。菜农爬下山,来到溪水边许愿:如治愈眼病,就出家为僧。用水一洗,疼痛立止。连洗两天,视力恢复。当他再次爬上山时,看到山体裂缝处露出白色墙壁,用手刨挖,发现了门洞遗迹。进入洞中,看到有身长丈六的卧佛和不计其数的佛像。他立即出家,后有9尊佛像由乌鲁木齐都统索诺木策零进贡给了皇帝。
多少年来,千佛洞屡建屡毁,却始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最令人着迷的是另一个更神秘的传说:这里藏有无以计数的佛经,很有可能是第二个敦煌。
2007年11月,几天的大雨后,千佛洞正殿背后的土墩被冲刷出疑似佛龛的建筑残址。佛龛、底砖、塑像残片等均被冲出,更让人产生了疑问:土墩下难道真有封存了曾经接待过王延德使团的高台寺遗址?高台寺与藏佛洞会是一个地点的双重秘密吗?那些被僧人严密保护的佛经到底存在不存在呢?(本报记者 王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