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2015年文化理论热点回眸
吴学安
//www.workercn.cn2016-01-05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2015年,文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艺术生产出现了新风貌、取得了新成效。一系列文化事件和文艺现象的发生,激发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生机和活力,文艺理论和批评进一步机制化,对文艺理论和批评本身的反思也得到进一步扩展,戏曲理论研究走向活跃,特别是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文化发展和文艺理论、文艺评论工作呈现出主旋律昂扬向上、各声部精彩纷呈的局面。在这里,我们向读者展现的是2015年一些重大理论热点的分析和回顾,希望能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迪。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和实践大行其道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10月14日,讲话全文正式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对当代文艺界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和深刻的总结,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一年多来,讲话所做出的理论创建,所涉及的理论问题,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文艺界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凝聚了巨大的正能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中,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本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根本的指导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认为:“人民”这一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越发清晰的指向性。同时,在这一概念之下,也融注了越来越厚重的情感内涵和情怀依托。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情感和情怀为底蕴,让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从幕后走到台前,站立在舞台的中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光明日报》著文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一脉相承,这‘脉’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一贯坚持的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一旦离开人民的阅读、人民的收听、人民的观看,文艺作品就没有了欣赏的对象、评鉴的主体、检验的尺度。一句话,离开了人民,文艺作品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表示:文艺的人民性要求文艺家在创作中,切近人民的精神需求,适应人民的审美情趣,在摸准时代跃动节奏和人民精神脉搏的前提下,编织出富有生活厚度和精神气度的生动故事,塑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锐气质的感人形象,以接地气、扬正气的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精神的指导下,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对落实讲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出了6项25条意见。这将成为当前今后推动文艺工作的基本指针和切实措施。2015年以来,国家和地方艺术院团,纷纷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调研和创作活动,促使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例如:为了纪念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2015年由文化部主办的新排歌剧《白毛女》(舞台剧)开展了全国巡演,获得了热烈反响。中央芭蕾舞团深入基层创作的《鹤魂》,讴歌基层劳动者,首演后也引起广泛关注。

  文艺评论自我反省不断深化

  有效开展文艺批评是文艺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2015年9月23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授牌仪式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夏潮、郭运德、仲呈祥等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2家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授牌。举办学术活动40余次,推动培养双语评论员、发展民族文艺评论、共建音乐数字化生态、促进新媒体格局下的艺术传播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传统纸媒文艺评论版面迅速扩容。《中国文学批评》(季刊)和《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相继创刊。各类文艺评论研讨会及论坛举办,“艺术与市场的张力”全国文艺评论家学术峰会、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年会、第二届“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构”高级学术研讨会、中国艺术学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构建理论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第十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首届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论坛、第二届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舞蹈学发展论坛、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等,着力落实中央政策精神,研讨文艺生态和对策、评论价值和发展。

  2015年随着文艺批评的进一步组织化和机制化,对文艺批评本身的反思深入推进。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赖大仁从恢复文艺批评主体精神的角度提出了四点建议:重新认识文艺批评的特性与功能,重建文艺批评本身的自觉与自信;重新认识文艺的精神价值,重建文艺的审美理想与价值信念;重新认识中外文艺批评传统及特点,重建本土文艺批评的自觉与自信。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致力于思考文艺批评的基本共识问题,他针对文艺批评界的“去中心”“去文化”“去中国”倾向进行了批评。“去中心”拒绝和悖逆国家意识形态及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拒斥主张艺术体现国家、民族、社会、民众和集体利益诉求的思想言论:“去文化”即鄙视和抛弃人类在文明化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现人性本质的文化活动方式和人文研究:“去中国”无视和否定“全球化”语境中维护民族艺术生态及话语权之于维护整体国家利益和长远民族利益的战略意义和正当性。《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指出了文艺批评的时尚化、边缘化、口语化、散文化、纪实化、低俗化,批评家对于重大文化现象的缺席、缺位、失语、乱语、无序膨胀,使批评载体滑向媒体化、口号化、红包化、核心刊物化,愈来愈狭隘的文艺批评正在变成少数人的交易专利和交际工具。《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徐涟撰文指出,在私人订制时代,当代文艺批评正面临失去基本评价标准的危险,她认为要界定艺术的评价标准,就需要回归艺术的本源,为此“数千年已有的‘真善美’的评价标准,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判定艺术高下时的最高准则”。

  戏曲传承与戏曲理论研究走向活跃

  中国戏曲是中国精神的典型载体,是中国美学的经典样本。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7月29日,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召开,迅速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戏曲界同仁不约而同地把这个文件和1951年5月5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相提并论,并对繁荣和发展中国戏曲抱以厚望。受此鼓舞,戏曲理论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反思中国戏曲的价值、内容和基本体系,助推戏曲实践的生动开展。纪念梅兰芳1935年访苏演出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非遗剧种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青研班高端京剧表演人才培养研讨会:“戏曲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论坛;地方剧种作曲人才培养研讨会;全国戏曲导演创作研讨会;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中国戏曲艺术家传记丛书”研讨会:“张火丁现象”专题研讨会;全国高校动画学术论坛;《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学术研讨会相继召开,使得戏曲研究和反思逐步深入。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指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唯戏曲艺术流传千年,至今仍然活跃在当代舞台,如何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有导向;二是剧人需作为;三是观众再认同。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在戏曲内部还应该逐渐矫正长期以来戏曲界的唯精英主义文化立场。具体而言,一是在承认京剧、昆曲的示范性意义的前提下,更深入研究地方剧种,尊重地方剧种的独特价值并且将它们纳入戏曲理论建设的架构中;二是在总结一流表演艺术家的成就与经验的同时,也要对更大量的基层与民间的戏曲活动有更多关注,赋予戏曲理论更丰满的内涵。戏曲理论研究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戏曲理论应该建立在更多元的基础上。

  在实践领域,2015年中国戏曲好戏连台。9月,张火丁领衔主演的京剧经典大戏《白蛇传》和《锁麟囊》先后在美国纽约和加拿大多伦多演出并引起轰动,在北美掀起了一场京剧热潮。张火丁的北美演出,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事,而且开启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人格化传播”的模式,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16年是我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与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纪念,全国首届“互联网+中华戏剧传承发展研讨会”11月在江西上饶举办,发起中国首部众筹舞剧《汤显祖》。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戏曲学院建校65周年系列活动——京剧系旦角流派教学剧目展演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10月29日至11月7日,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北京新剧目展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相映成趣的是继2014年大师版《牡丹亭》火爆北京之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大师版《牡丹亭》上海世纪盛宴”在上海大剧院隆重登场。2015年12月17日至2016年1月19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全国19个省区市的20名优秀中青年演员领衔主演20台优秀剧目参加。

  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明确强调“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作为“制度”“理论”和“道路”三个自信的基础。2014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壮海教授撰文指出: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增强这种文化自信,不仅要细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还要细看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历史变革,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进程,看当代中国不断增强的、指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中华文化曾在世界文化史上尽得风流,但近代以来也曾在旧制度中根芽渐萎,在西潮冲击下花果飘零。扭转这一困局、实现中华文化浴火重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蒯大申认为,今天的中国人是古代中国人的后代,今天的中华文化是传统中华文化的延伸,历史长河中民族性格的演变与文化重心的转移,都是文化自身的调适与更新,而非外来文化的替换。中华文化源自中国这块土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面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中基本的优秀的核心价值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并在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进程中不断继往开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指出: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强调文化建设与历史传承的关系。激活中国文化的生命力,需要全面梳理与提炼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弘扬那些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同时积极探索和设计有益的和可行的文化制度,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我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借鉴,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的科技平台,促进以中国文化为基本元素的文化产品和产业开发。激发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支持我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优势的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关注中文文化产业的整合与互动,对那些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内容产品,要通过相应措施给予专项支持与帮助。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建构与交融中,塑造中国文化的整体形象。

  思想文化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12月25日发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文选》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出现的一种严重的政治思潮,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北京大学教授梁柱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指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对民族的文化采取轻蔑、否定的态度,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往往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任意歪曲史实,颠覆科学的历史结论,制造思想混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俄伦理道德观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研究和批判,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挖掘历史真相之名,做背离历史之事,对史实的判断没有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没有坚持符合国情的道德价值标准。虚无主义作为对待历史的一种态度,掩盖了历史真相,也愚弄了群众。真相可以被抹杀,那么支持真相或真理的价值——义务、诚信、良心、满足感、责任心,通通会变得无足轻重。长此以往,这种态度极易演变成人们认识历史、看待现实的根本错误的方法论,以为什么都是可以否认的,任何人任何事均无价值可言,那么失去了神圣感的人,还能指望他在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中有什么贡献呢?《解放军报》刊文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舶来品,源自拉丁文,德国哲学家雅各比在1799年《给费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后来尼采把否定系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称为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错误的,政治上是有害的,所以在西方也未成气候。历史虚无主义就像一种思想意识形态鸦片,西方人知道它有毒,在自己的国家禁止吸食,却向社会主义国家大量倾销。其目的一是麻醉腐蚀这些国家的人民,控制奴役其思想;二是达到分崩离析这些国家的目的。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抵制,在历史虚无主义暗涌冒头的时刻坚决封堵,决不允许其泛滥成灾。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中的中国文艺”“和平与正义之声——歌谣与抗战”“2015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回顾与前瞻——抗战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等研讨会,大力纠偏历史虚无主义,强化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重塑抗战文艺创作“历史理性”与“史诗品格”,受到观众和学术界好评。

  纯文学在尴尬生存中努力前行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满足了很多人的诺奖情结,但是纯文学阅读在碎片化时代仍然面临着尴尬生存。2015年8月16日,四年评选一次的茅盾文学奖公布了第九届获奖名单,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五部长篇胜出。无论是评奖规则、获奖作品,都体现了最大可能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但“茅奖”依然受到质疑和批评。这背后,一方面映照出文学观念从经典引领到消费娱乐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营造出快餐文化时代人们阅读趣味的狭隘和片面。但是文学审美观念的保守倾向也值得警惕。学者侯虹斌尖锐地指出:“茅奖”乖乖地变成了终身成就奖,一种对成名超过二三十年甚至超过五六十年的作家的奖掖,一种对已形成自己明确的风格多年,并过了创作巅峰期的作家的一种追认。与此相对照,2015年2月,在距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首次亮相过去了近30年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与观众见面了,又一次激起了读者阅读《平凡的世界》的热情。《平凡的世界》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有人气的获奖作品,“影响不计其数中国人的必读书”,激励亿万国人,给几代人以精神力量。

  本年度有两位诗人的作品倒是让人们接受了一次纯文学的感动。一是身患脑瘫疾病的女诗人余秀华,另外一位是曾在上世纪80年代引起诗歌旋风的诗人汪国真。余秀华,1976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网络诗人。2015年1月中旬,余秀华的诗歌作品经由网络推广和学者酷评推波助澜,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络文化现象。2015年1月,广西师大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同年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其诗歌获得广泛关注与阅读。2015年4月26日,诗人汪国真去世,引发了一轮怀念潮。汪国真1985年起开始诗歌创作。1990年开始,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不断发表作品掀起一股“汪国真热”,与当时的琼瑶、三毛等来自港台的轻快阅读风气相互应和,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汪国真是最后一位让诗歌和公众真正产生联系的诗人。诗人陈鲁民把汪国真和白居易相比,他们都追求“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诗人高昌撰文评价汪国真:“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重读汪国真新诗的感受,我首先想到的不是震撼,而是润泽。他不是以霹雳手段震撼神经的诗人,却用拈花一笑的淡淡情怀来滋润人心。作为一颗闪耀着心灵光芒的符号式的诗星,是什么样的云彩也无法遮蔽的,是不该也必定不会长期被所谓‘诗坛’所遗忘的。”

  丝绸之路研究成为学术热点

  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勾画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框架和基本内容。“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力推进引发了学术界对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广泛研究。

  2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福建社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来自中国、印度、泰国、新加坡、缅甸、埃及、美国等30多个国家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研讨。研讨会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6月17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阿拉木图举行,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韩国、俄罗斯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以及联合国官员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和前景、给地区各国带来的机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讨会由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馆和哈萨克斯坦法拉比国立大学联合举办。12月21日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和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共同主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设置三大议题:中国—东盟关系与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区域产能合作;民心相通与丝路建设中的社会人文交流。

  10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了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28日,《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与包头市文化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就“草原丝绸之路与包头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讨论。12月21日,《光明日报》与四川省社科院,德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研讨会”在四川省德阳市召开。与会专家以南丝路上的节点城市德阳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互动为主要线索,深入研究探讨南方丝绸之路所存在的内涵和意义,给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杨晓华)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