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①
②
③
④
1715年,传教士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东渡来华,以宫廷画师的身份被召入宫,并以郎世宁之名,跨足清代康、雍、乾三朝画院。据《清史稿》记载:“郎世宁,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赏异。凡名马、珍禽、异草,辄命图之,无不栩栩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
原先郎世宁所带来的用明暗透视法绘制的油画,虽视觉效果逼真让人惊叹不已,但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形似”及“神韵”,且当时正处于“清初四王”对绘画致力于摹古或仿古中求变化的时期,郎世宁推广的西洋画法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标准差异太大,中国人无法接受西方人画肖像时在特定的光线照射下画出凹凸感的“阴阳脸”。为此,郎世宁奉命跟随汉人画师学习中国的诗词古籍,学习如何运用毛笔、绢、墨等传统绘画用具。
经数十年的探索,郎世宁创造出了一种中西结合的新画法,时人称“海西体”。在西画的古典写实技法上加入透视、明暗、色彩等要素,融汇中国传统绘画的传神与韵味,其画技游走于“精写”与“形似”之间。康有为曾赞誉:“墨并寡传,郎世宁乃出西法,他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日本以力讲之,当以郎世宁为太祖矣……”
为了适应中国传统绘画所需的色彩华贵、风格典雅、意境含蓄,郎世宁保留西洋写实技法及个人独特画风,逐渐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性,追求色彩的自然调和,展现物象的形似神韵,形成最大的艺术特点——“中西合璧”。而这些绘画特点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雍正朝的探索期和乾隆朝的成熟期。
从郎世宁早期的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根深蒂固的西洋绘画技法。画面带有浓厚的油画感,以逐渐调高色彩的明度来显示距离光源的远近。他于雍正二年(1724)为雍正皇帝“万寿节”所作的《嵩献英芝图》(图①,局部)便是一典例。画面正中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白鹰,被描绘得极其形象生动,羽毛质感极强。画面右侧是一棵苍老斑驳的松树,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树干上留有阴影,树干及土石以色块组合,借局部的高明度色彩凸显立体感,呈现明暗交织,这并非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所用。白鹰、绿松、棕红色的灵芝、粉紫色的藤萝花,绛色的土坡,色彩鲜明、绚丽、浓重,是西洋重彩的画法。
虽然这帧画作有着明显的西洋油画画法特点,但画中所绘物象却纯粹是中国化的,白鹰、松树、灵芝等皆是中国绘画中常见的,寓意长寿、强壮、吉祥。画作名为“嵩献应芝”是松、鹰、芝的谐音。郎世宁还借鉴了中国绘画的构图技法,留出三分之二空白,中国传统绘画里所谓“背景留白”可理解为“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背景中土坡的描绘已经能够感受到中国绘画的笔墨线条,起为细,迄为粗。清代唐岱言:“画石要攲斜取势,要见两面三面,而坡脚与石相连,石嵌土内,土掩石根,崒屼嶙峋,千状万态。”虽然还谈不上真正的皴法,但是已经有那样的雏形了。
对比绘制于乾隆十六年(1751)的《白鹰图》(图②,局部),郎世宁的绘画已无油画的厚重、扎实之感,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画面仍以白鹰为主体,鹰俯瞰乾坤,正欲展翅高飞,意喻鹏程万里,奋发图强。郎世宁以白粉描摹白鹰,形象逼真,呼之欲出,为其特有的西洋绘画技法。但画面明暗关系较之前明显弱化,笔法的运用也已不同于早期的作品,淡墨多层敷染至浓厚。松树的树干处理采用单色着深浅画出树眼结构,而松针的画法则以较浓重墨色配合轻柔的笔墨使之粗细交互相见,疏密相间,显示郎世宁逐渐熟悉中国毛笔的运用。背景中山水全然采用中国写意笔墨,清涧石岩,傲松凌立。整体画面成熟地表现出郎世宁将西方“写实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写意”技法相结合的“中西合璧”新画风,全无生硬脱节,反而隽永且耐人寻味。
郎世宁对中国绘画观念及技法的吸收呈现了显著效果,为清代宫廷绘画打开了一番新景象。又因其扎实的写实技艺及变通透视的画法赢得乾隆皇帝对其肖像画的赏识,便产生众多的乾隆皇帝和后妃的肖像画,他的“中西合璧”画法促进了中国帝王肖像画艺的复兴。
郎世宁笔下的帝王御容画像打破了死板僵化的画风,不再是一味着重刻画皇帝的身份,淡化对皇帝本人的描绘。由北京故宫收藏的《乾隆大阅图》(图③,局部)描绘了乾隆在南苑初次检阅八旗官兵时的雄姿英发,画中皇帝呈四分之三的侧面像,御容凹凸分明,身着铠甲戎装,挂箭囊弓袋,骑着一匹花马。铠甲以精工细笔描绘其金属感,以细碎的笔触来显现骏马皮毛的质感,又借鉴元代赵孟頫\的马毛绘画方式以干笔散状细线描绘出一根根正飞扬的轻盈毛发。整幅画作以鲜艳明丽的色彩、工质细密的笔触和巧妙的高光处理,又加入了欧洲骑马像的构想,从而突出了帝王威仪整肃的形象及其至高无上的权威。
郎世宁作《纯惠皇贵妃朝服像》(图④,局部)为目前所见纯惠皇贵妃唯一的朝服像。郎世宁精确地描绘了画中人像的五官,鼻子、鼻翼和面颊部分用色彩渲染,刻画出纯惠皇贵妃年轻美好的容貌,以及善解人意的神韵,合乎其妃嫔的高崇地位。此“中西合璧”的画风让观者亲眼目睹纯惠的大雅雍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郎世宁画作所蕴含的独特气息,源自精致细腻的笔触和色彩层次感营造出的光芒。他的作品曾激起了中国士大夫的探讨与负面批评:缺乏神韵,略逊古格……但他毕竟是一个中外交流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他的绘画吸收了中国绘画的特性,在个人独特的风格上,逐渐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单色晕染层叠、“点苔”技法、“笔断意连”的线条书写等,展现物象的形似神韵。
郎世宁的“中西合璧”新画风是清朝绘画史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加速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实取向,孙威风、永泰、张为邦、丁观鹏等从其学画甚多,为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语言及观念。(作者为苏富比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郎世宁的“中西合璧” | 2010-09-27 |
徐惠萍:“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价值与启示 | 2010-09-27 |
单霁翔:守护壮美的紫禁城 | 2010-09-27 |
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 2010-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