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直面“三农”现实诉求的文学书写
彭维锋
//www.workercn.cn2016-04-15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雨果曾写道:“时代的每一个浪潮都在文化遗物上留下自己的冲击土,每一代都留下了自己的一层,每一个人都填上自己的石块。”伴随着“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及全面展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实践,农民群体重新鲜明地进入了报告文学的视野。中国农村的巨变也使得身处其中的作家们,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报告文学作品书写了并正在书写着这一历程场景。一言以概之,“三农”问题的独特历史魅力,也生成了“三农”题材报告文学(亦包括“非虚构”文学)创作的丰富性,并在新世纪后涌现出大量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三农”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

  但是,不必讳言的是,直面新世纪后“三农”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我们也会发现存在着两个无法忽略的问题与缺憾:

  第一,此类文本中相当数量的作品聚焦于对乡村现实的批判与揭露,而少于积极性、建设性的文学建构。这也造成了此类文本在叙事内容甚至叙事结构、写作技法等方面的重复与雷同。当然,这些文本对于全社会意识到我国“三农”问题的严峻性颇多建树,但倘若仅仅止步于此,那就需要细细商榷和深刻反思了。事实上,对于当下中国的“三农”问题而言,暴露批判、怨天尤人、忧郁彷徨、痛哭流涕等都不是办法,重要的不仅仅是揭示乡村的现实景观,而且要立足于中国“三农”现实,积极表现和探寻解决当下“三农”困局的实践经验及其发展路径。毫不夸张地说,与展示、揭露、批判相比,当下中国乡村更需要阳光、责任、美与爱,当下乡村社会更需要正能量。

  第二,部分“三农”题材报告文学文本存在着艺术性淡薄、审美性弱化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文本对“三农”中国的审视理念、视角和向度,都不同程度呈现出某种“先入为主”的叙事姿态,或多或少透露出从既定理念出发,往往单向度书写乡村中消极性的、破碎性的、滞后性的种种因素,而很容易忽略乡村社会所存在的积极性的、生成性的、发展性的诸种因子。同时,那些聚焦新农村建设典范村庄和典型英模的报告文学文本,又在叙述上多采用仰视视角,往往呈现出单向度的认同和赞颂,最终滑入“高大全”式的窠臼与流弊。毫无疑问,此类被主观化、理念化甚至概念化的“三农”文学书写,所造成的思想先行、叙事呆板、情节雷同、语言艰涩、缺乏张力以及单向度、简单化的文学呈现,都严重影响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现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直面现实的作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这个时代的探索与发现。因此,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当代作家要积极探索实现“三农”题材报告文学创新与突破的新路径,特别是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必须加强思想理论素养,主动提升作品思想的高度、力度与深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缘于种种考虑、顾虑,有的曾经直面现实、呈现现实并思考现实的报告文学作家,自觉或不自觉放弃了对现实的深入参与、深入思考和深入阐释,特别是对于未来发展之路的文学探索。相对于单向度呈现乡村世界而言,对乡村社会演变逻辑的揭示、对乡村现实潜在秩序的探究,以及对乡村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要困难得多,也费神费力得多;当然,对作家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思想力的要求,无疑也要更高一些。当代“三农”题材报告文学作家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诉求和思想探索。在一定意义上,报告文学作家不但应该是乡村社会的呈现者、观察者和阐释者,更应该成为乡村未来的探索者与建构者。

  第二,必须秉持优秀的文学精神,坚守创作的价值取向。优秀的文学始终贯注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这就要求作家在关注社稷苍生的历史命运中浸润忧患意识,在表现农民的生存境况中体现出终极关怀,在深度切入人民的情感和心灵时始终传达出时代脉动,在乡村现代性进程中凸显新农村建设中的真善美和新农民的精气神。同时,“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历史过程,报告文学要真实反映这个过程中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理想追求,而绝不能采取盲目的乐观主义描绘等简单化倾向。

  第三,必须直面当下“三农”现实诉求,积极探索“三农”发展之路。必须深刻理解文学创作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在丰富鲜活的农村生活形态中,深入挖掘鲜活的农村典型,多角度展现当下农村变革的整体状态、农业发展的艰巨复杂以及农民的苦乐悲欢,特别要通过聚焦和塑造当代农民的典型形象,来反映农村的历史变革和时代趋向。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注意那些走在了新农村建设的前列的典型,必须要深入挖掘这些活生生的农村典型,积极探索我国“三农”问题的未来发展之路。

  第四,必须保持清醒的理性思考,不断深化作品的艺术品格。真正优秀的“三农”题材报告文学作品是在真实性、艺术性的描绘之中,体悟到历史发展的真实,生命、生存的真实以及由此而生成的人情、人性的真、善、美的真实。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应该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书写当下的乡村世界和乡村英模,既不能简单表现为对既往传统乡村的理想化追溯,也不要简化为对当下乡村的单纯揭露与批判;它亟须当代作家立足于这个伟大时代,发出自己具有建设性、创新性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切呼声;它亟须当代作家积极聚焦当下新农村建设典范村庄和典型英模,真正用优美的文字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毋庸置疑,只要当代作家“贴着地面行走”,脚踏实地地走进当下农村这片沸腾的土地,感应农村变革现场的鲜活脉动,就能够激发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和热情,奉献出真正具有建设性并充满正能量的当代“三农”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新农村文化研究所所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