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中国文学研究须挣脱西学话语体系藩篱
马建辉
//www.workercn.cn2016-04-25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大量涌入我国学界。这一方面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启示,开阔了研究者的眼界和思路;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之初研究者中国主体意识的稀薄和主体意志的软弱等原因,对这些观念及话语一味接受的多,批判分析的少。因此,在一些人那里,借鉴西方某种意义上就成了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的直接搬用和移植,以之为最高学理依据来分析、研究中国文学现象成为一种时尚。一些较早的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的“搬运工”,成为学术研究的得风气之先者,在一定范围内,正是这些“搬运工”站在了所谓的“学术研究的前沿”,引领着中国文学研究的方向。这使得一些中国文学研究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西化倾向,我们的部分学术园地几乎成了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的“跑马场”。

  一些研究者直接套用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阐释中国文学经典,有意无意地扭曲、损坏了中国文学经典的原有意蕴。比如,一些人对《红楼梦》的解读,有的着重挖掘书中的“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有的主要论述其“后现代美学价值”,还有人从“西方死亡哲学”视角探究其中所谓的“死亡意识”;又如一些人对《诗经》的研究,有的分析诗中“莲”意象的“生殖崇拜”意义,有的从“时间意识”“心理分析”“知识考古”角度去解读,有的论述其中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有的则对其展开“哲学人类学”思考。这些研究看起来新颖,实际上,都是套用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来剪裁文学经典,离散其整体性精神蕴涵,使之沦为碎片化的研究素材。

  我们再来看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对我国红色文学经典研究的影响。比如,对《红旗谱》的研究,有的依据西方“话语权力理论”,着力分析“政治威权”压力下知识分子的“依附性”,阐述“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是如何被改写的”;有的则依据西方“意识形态理论”,指出《红旗谱》是“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超载与繁复”;有的依据西方“契约型叙事学理论”,把《红旗谱》的基本内容理解为契约的设立和毁约的过程,这样的批评话语实际上是在推崇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契约精神,并以之替换劳动人民的革命精神。显而易见,在这些研究中,不少观点不仅于正确理解作品无益,反而对其思想内容和价值立场产生了一种歪曲和颠覆效应。

  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的“身体理论”也常常被一些学者生吞活剥地搬用到一些红色文学经典的研究中来。有学者以“家庭、身体与虐恋”来描述《红岩》的主题结构,有人从“身体视阈”探索“《红岩》的革命意识”,有人以“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狂欢”分析《红岩》对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有研究者甚至从“身体欲望”视角认为《红岩》“存在反现代的气质”,还有人移植“‘政治’对‘肉身’的排斥”模式谈论《红岩》中“‘政治’对于‘真实人性’的篡改”。这些西方学术话语下的研究议题设置,使红色经典的崇高意义和精神价值被贬低、矮化,甚至被卑俗化、猥琐化,抽掉了红色文学经典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一种现代支撑的历史意义。

  在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影响下,还出现了以西学理论解读、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象。有些研究者用西方“原型理论”“谱系学”“知识型”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典型”进行解读,使其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内涵发生了偏移。“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核心范畴,一些研究者却从西学“格式塔”“概念整合”“精神分析”等理论出发去解读和阐释,还有学者从“符号学”理论出发系统研究《文心雕龙》,使这些范畴和著作所承载的中国美学意蕴和审美精神都被削弱了。这种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或中国传统文艺观“代入”到西学理论框架的研究取向,严重削弱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主体性,好像我们的文学观念只有依靠西学来论证才站得住脚,才会有学术讨论的意义和价值。

  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还给文学研究带来了一些不良思想倾向,甚至形成了一股股错误思潮。比如,西方人本主义观念渗透文学研究带来的抽象人性论倾向,西方“现代派”观点所导致的非理性和反理性倾向,新历史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影响下导致了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想带来的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倾向,等等。这些错误倾向和思潮进一步助推了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的散播,这也是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强势渗透的一种表象。

  可以说,西学观念和话语体系对我国文学研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观念、方法上的影响,又有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上的影响;既有概念、术语的影响,又有语法、句法形式和叙述逻辑上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都不是单兵突进式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综合性施加。比如,对西学某种研究方法的全盘接受,就必然会一并接受这一方法所传达的观念和思想,接受这一方法体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接受这一方法涉及的概念术语和表述逻辑。因此,中国文学研究必须全面重建中国主体性,避免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挣脱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藩篱,使之真正成为“中国”的中国文学研究。

  明确了这样的方向之后,那么,我们该如何全面重建中国主体性,挣脱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的藩篱呢?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即创新、融入、批判,似可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三个基本的维度。我们知道,主体性最鲜明的表现就是创新,因此,全面重建主体性也须以创新为核心。中国文学研究需要在结合中国文学传统、创作现状及发展趋向的创新,特别是在文学观念和话语体系方面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文艺理论与批评要敢于提出体现中国思维方式、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深入人民文学实践的新概念、新范畴、新方法、新理念、新表述,形成中国文学研究的创新话语体系。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在这个中国21世纪的学术创新话语体系面前,必然相形见绌。

  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主体性,并非是文化保守主义,并非是对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的一概排斥,而是要吸收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中的积极因素和先进因子,将其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学研究的创新话语体系。任何的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都会在其中或在其某些发展阶段中,蕴涵有一定的科学因素和先进因子。吸收、转化并融入这些因素或因子,使之成为一种滋养,无疑是有益于中国文学研究创新话语体系的建构的。融入的要义在“融”。“融”一方面体现为契合,即融入是他之于我的契合,进入之后才不会有“排异”反应,给主体带来伤害;另一方面,“融”还体现为以我为主、以我融彼,而不能是以他为主、以彼融我。可以说,前述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诸般影响,都是由于主体未立、不讲契合、以彼融我造成的。因此,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必须坚持融入原则。

  主体性如果没有一种强大的主体意志,就难免会被扭曲和侵蚀。而主体意志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维护方式就是批判。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总体来看,是一种异质的理论,如果任其传播,将会像“生物入侵”危及本地生态系统,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一样,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异化的危机,进而给中国文化安全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损害和挑战。因此,中国文学研究者必须拿起批判的武器,对西学观念及其话语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对其深刻影响下的中国文学研究状况进行诊治,对其隐含的思维方式、理念取向、价值系统对中国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倾向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清除。唯有在强有力的批判中,才能彻底扫净“奥吉亚斯的牛圈”,为构建强大而独立的中国主体性,为中国的文学研究观念及话语体系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和成长环境。(作者单位:红旗文稿杂志社)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