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徐鹏飞
优秀的戏剧文学应具备三点美学品格:雅俗共赏、文质兼备和古今交融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都很重要,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决定了戏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为二度创作各个环节提供了蓝图,因而是戏剧发展的引擎。纵观中外戏剧史,每一个戏剧鼎盛时代,都是以戏剧文学的繁荣发展为基础;每一部精品力作,都是以杰出的剧本为依托;每一部经典戏剧首先都是经典文学。
然而,当下的戏剧出现了忽视戏剧文学价值、忽视剧本及剧作家的苗头。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必须强调戏剧文学的重要性。戏剧艺术漫长的演变历程及其自身逻辑告诉我们,戏剧脱离文学的支撑,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对于剧场艺术表现力的竭力开掘不应成为排斥戏剧文学价值的理由。如果不尊重戏剧的文学价值,即便采用五花八门的剧场手段、新鲜绚丽的舞台技巧,也打动不了观众。那么,优秀的戏剧文学应该具备怎样的美学品格,剧作家应该如何把握戏剧的文学精神呢?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我谈三点粗浅的认识。
一是雅俗共赏。戏剧界长期存在着两个极端,有人以为戏剧是通俗艺术,要俗就俗到家;有人以为戏剧应该高雅,要雅就雅得彻底。其实,在一部作品中,雅和俗是水乳交融、不可割裂的,更不可理解为雅俗互伤,片面追求雅化或俗化都将影响戏剧的健康发展。戏剧艺术来源于民间,服务于群众,脱离了普通群众的审美趣味而一味追求“高雅”,最终会使戏剧变成极少数人的孤芳自赏,这对戏剧无异于死路一条。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一味迎合民众,一味迎合会使戏剧始终在同一层次上徘徊不前,路子同样会越走越窄。我们要在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引领和提升民众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情操。这样的“俗”,就是通俗而不庸俗。雅俗共赏是戏剧艺术的最高境界,做到了雅俗共赏,才能赢得最广大观众,使戏剧艺术实现良性发展。
二是文质兼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同时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可见文质兼备、文质相符的重要。后代的王充、刘勰对此均有进一步的论述。有质而无文,就像一潭死水,自然索然无味;有文而无质,就像花朵离开树木,必然枯萎凋零。对于戏剧来说,质就是思想精深、情节生动、人物饱满、情感充沛;文就是艺术表现气韵生动、文采飞扬、形式新颖、美感强烈。针对当下戏剧舞台许多“大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更应该强调的是:“质”是内在精神,“文”是外在形式,离开了内在精神,形式就成了无魂的躯壳。如果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那么言之无物,同样寸步难行。
三是古今交融。戏剧特别讲究继承与创新、古典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就根本精神而言,今天的戏剧应该在坚守传统戏剧美学精神的根基上,融入现代思想品格,彰显当代人文立场。就具体艺术品格而言,应自觉向中国古典戏剧的精神靠拢,以浓郁的情感、诗性的语言、诗化的意境乃至整体流露出的“剧诗”风格,体现对古典戏剧审美韵致的坚守;更应把握时代精神,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基色,熔铸现代戏剧的人文意蕴,增强剧作的思想含量,提升人物的立体感和丰富性,实现戏剧的现代化。完全脱离传统,维新是举,戏剧就成为无源之水;完全脱离当下语境,照搬传统,描摹古人,一味追求所谓的“古韵古风”,戏剧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以现代人而作“古曲”,则大可不必。诚如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言,“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戏剧,当代戏剧家要体现出当代的文化担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谱就时代华章。
总之,在当下舞台技术快速发展、声光电日新月异、表导演地位畸形凸显、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舞台制作而非剧本创作的背景下,正本溯源,强调戏剧的文学性,重视一剧之本创作,对戏剧艺术的良性发展意义深远。(作者简介:陈涌泉,剧作家,代表作有豫剧《程婴救孤》《风雨故园》、曲剧《阿Q与孔乙己》、山东梆子《两狼山上》)等。
戏剧剧目体系化建构及其评价标准 | 2014-01-09 |
课程国际化有哪些基本特征 | 2014-01-09 |
经典中的经典 | 2014-01-09 |
当代中国戏曲创作题材拓展的可能与实践 | 2014-01-09 |
缺钙的文艺需要思想进补 | 2014-01-09 |
无缝时代的审美 | 2014-01-09 |
戏剧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 2014-01-09 |
守望少数民族戏剧精神家园 | 2014-01-09 |
新型城镇化要有文化含量 | 2014-01-09 |
重振文学“轻骑兵” | 2014-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