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新型城镇化要有文化含量
魏丽娜 傅守祥
//www.workercn.cn2015-11-25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新型城镇化中的城市与农村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平衡考验,而“人”的城镇化是其中的关键。如何避免不断扩大的城市社会分化是当务之急,否则城市完全有可能“让生活变得更糟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引领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表述为中国百姓勾画出未来五年的生活图景。

  文化塑造城市形象

  现代城市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的“文化变量”是城市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状况的优劣,既包含物质系统的合理程度,更包括精神、心理、情感等文化意义上对人的关怀程度。因此,城市的文化生态状况关系到是否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关系到是否能使人获得良好的文化气氛与艺术熏陶。我们有很多城市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城市精神,这些都是对文化认知肤浅和对城市发展迷茫的表现。实际上,文化发展可以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可以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文化本身能够创造经济价值,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所塑造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标志。因此,文化才是特色城市最大的不动产和无形资产。

  现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城市是一个差异性的空间,没有差异性就没有城市。城市的差异性体现在城市多元主体空间利益的分化与空间地位的差异上。当前,在新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发展能否为寻求文化认同的社群留下生长空间,如何让传统文化实质地进入城市公共生活,是当代城市发展与文脉接续的关键所在。

  承认当代城市文化的多元性乃至杂多性,为不同文化群落间的沟通创造机会,而不是以现代乌托邦想象的立场激化文化冲突,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需要努力构建一个不同文化群落更好地共同生存的空间,一个既相互差异又彼此平等的交互空间。今天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更加注意到文明辐射,注意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不是同等的,关注弱势群体的城市生活状态。

  当前的城市治理首先应该容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而不能忽视、遮蔽群体差异,以便形成包容、多元的城市核心价值。具体而言,城市价值的认同须转换单一的价值整合标准,强调多元价值并存,寻找新的价值整合的基点,实现多元价值的融合;城市共同体的重建须实现由普遍的身份认同走向差异的身份认同,通过差异性的认同,重塑有机的城市共同体,容纳与肯定差异群体身份;城市秩序的重构也必须实现对差异的认可与肯定,增强城市秩序的包容性与容纳度。新型城镇化中的中国城市与农村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以及新的平衡考验,而“人”的城镇化是其中的关键。如何避免不断扩大的城市社会分化是当务之急,否则城市完全有可能“让生活变得更糟糕”。

  城市要有文化积淀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在反思城市化发展经验教训中基本形成共识: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发达的现代工业支撑,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雅的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已成为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软资源,文化所塑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由此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是现代城市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有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才能发展得更和谐、更生态、更有正义性。新型城镇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特别关注文化生态平衡与全球性博弈,尽最大努力实现“全面发展”与“共赢共处”,彻底扭转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瘸脚”与“文化生态失衡”。

  推进城市文化发展,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是新型城镇化的主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真正解决城市的良性发展、城市文化生态养护与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契机和政策保障。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趋利避害、健康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新型城镇化被寄望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引擎,这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的共同治理能力,通过文化提升城镇化的品质。因此,“文化治理”在新型城镇化中意义重大,其核心在于多元文化、百姓参与和城市印象,着力点是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维护和发展文化权利。在新型城镇化的文化治理中,政府必须全面创新文化管理机制与手段,通过制度安排,利用和借助文化的功能用以克服与解决新型城镇化中出现的各类文化问题,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共治的“文化治理”,通过文化考评加强对政府工作的引导。

  现代城市是文化先锋的试验田、文艺时尚的风向标。用文化塑造创新,用文明滋养城市,积极推行“文化治理”与“有机更新”,事关“文化正义”的匡扶与“文化正能量”的有效释放。是努力建设具有伟大理想和抱负的文化城市,还是继续滑向毫无特色、了无生趣的平庸城市,对未来城市的社会走向、民生质量、文化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将意义深远。未来几十年,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将面临城镇化过程中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大潮以及产业升级的挑战。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用新文化迎接新时期的到来。(作者分别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