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保护文化多样化,提升文化品位,才能更好地留住精神记忆。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要多下功夫。
确立有品位、有文化、有个性的城市发展和规划目标,为文化遗产预留敞亮的规划空间。城市不是简单的“楼盘集中营”,而是温暖温情的“灵魂的休憩地”“适合人居住的艺术品”。因此,城市、街道的改造规划,不要一味地追求辉煌效应、地标效应,而要留住老房子、老地名、老行当、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就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加强对城市的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帮助人们消解工作困乏和舒缓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和精神愉悦度。为此,我们要敬畏规划规律,杜绝“权力审美”,通过公共政策的设定,将“专家审美”放在至高位置,留住城市固有的文脉和记忆。让整个城市富有文化味道、文明气息,是最有成效的“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构筑富有文化品位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为公众提供无微不至的文化服务和反哺。虽然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重大,范围宏大,但最终仍要落实到生活的细处,让社会的角角落落,都富有书卷气。一个地方,如果街头的麻将摊多了,庸俗文化就容易流行;如果书店、图书馆、阅览室多了,连小商铺都会富有浓郁的文化味道。因此,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比如多建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不断提升和优化服务,改善阅览环境,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公民的文化敬畏感、自觉的文化保护意识。让每个生活细节都充满文化美感,这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举办富有特色的文化和节庆活动,让文化遗产的价值“易于理解和展现”,增强公众的文化保护自信心。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存放在博物馆和展览馆里是不够的,应该和现实生活、情感需要亲密联系。为此,应通过举办富有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让各种传统文化、民俗风情,重新“活”在生活中,满足当下人的生活需要、情感节奏。比如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就激活了人们读《离骚》、包粽子的古典情怀。各地举办的“菊花节”“牡丹花会”“荷花节”,也让传统文化遗产走进了千家万户。
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让“活”起来的文化遗产融入和丰富现代生活,才会让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更加精彩。
五项重点工作:中国梦的西安实践 | 2014-06-16 |
江北区建设美丽山水城市展示区的做法及启示 | 2014-06-16 |
电视传媒与文化遗产保护 | 2014-06-16 |
电视传媒与文化遗产保护 | 2014-06-16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让其走进大众... | 2014-06-16 |
打造“三个示范区”,建设“两个中心” | 2014-06-16 |
如何在山地发展城镇化 | 2014-06-16 |
如何在山地发展城镇化 | 2014-06-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 2014-06-16 |
杭州职教,与区域非遗共生双赢 | 2014-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