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纵论草原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www.workercn.cn2016-08-19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草原文学是草原的,是关乎草原的

  在笔者看来,可以用更简单的办法来为草原文学下定义:凡写草原的,在草原上写的,草原人写的,关乎草原的,表现草原生活、体现草原精神的文学作品,都可算作草原文学。当然,这里说的“写”,包括民间口头文学后来的文字记录。如此界定,不以作家民族身份论,不以运用语言论,不以题材形式论,也不要以行政区划论。比如元人张养浩写过一篇《驿卒佟锁住传》,写一个中原地区的孩子被辗转卖到漠北草原,在那里放羊。几年后,他逃走了,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家乡在何处,只知道一路向南,在驿站里他遇到了张养浩,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我看来,这应该属于草原文学。再比如元代江南文人到了上都,他们对草原风光、风物都感到特别的惊奇,就画了草原的画,后来展示给江南的朋友,向朋友讲述草原的奇异,激发起那些没有到过草原的人无限兴趣,很多人写诗题这幅画。在我看来,这是关乎草原的,是草原文学非现场的延伸,也应该算作草原文学作品。

  草原文学也不是地域文学、民族文学,更不是文学流派。它实际是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个文学分支,是建立在一种自然生态、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类型基础之上的。如果把草原说成是地域概念,则是需要推敲的,草原和山川、耕地,都是一种生态,不管在什么地方,是草原就是草原。中国有5大草原区,即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伊犁草原、川西高寒草原和祁连山草原,这些草原分布在不同地域。同一地区,古代曾经是草原,现在变成了农耕区或沙漠,就不是草原了。与草原构成必然关系的,不是地域,也不是特定民族,而是草原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就有与之相适应的草原文化,这些都与草原文学的特性有直接关系。与草原文学并列的概念,不是山药蛋派、荷花淀派,也不是西方文学、东方文学,而是海洋文学。这一点对于把握草原文学的概念非常重要。

  那么,应该如何把握草原文学的特点呢?有学者概括为“奶子味”,很形象。我的看法,这也要从宽处理解。草原文学的内容特点就是或反映草原生活,或表现草原文化精神,甚至是草原记忆,草原想象,凡此等等,都可以看做具有草原文学的特点。草原文学的特点,最朴实的表达就是:它是草原的,或关乎草原的。

  毋庸置疑,草原文学是体现草原文化精神的,这是它的精神内核。草原文化精神是什么?如果做最简单的概括,就是“大”:阔大、宏大、远大、旷大,大境界,大心胸,大气象,大气魄,大度包容,大大落落等等。我们做元代文学研究,对草原人性格中的“大”感受很深。比如元代将以往的天下《舆图总志》改名为《大元大一统志》,体现其大无外的精神。国称“大元”,都曰“大都”。元人常说的“海宇混一”“夷夏同风”“无远弗至”,体现的也都是“大”的精神。元人对版图和国势的描述,一般都突出一个“大”字,所谓“大元至大古今无”,所谓“堂堂大元”等。中原文化中也有“大”精神的体现,比如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比如《周易》的直、方、大,但与草原文化“大”的精神还是有区别的。

  围绕着“大”,可以做一些延伸性思考,比如大而能容,能包容就和谐。草原文化体现了和谐的精神。比如,可以将宋人使北诗与元代上京纪行诗做对比。宋人使北诗,表现出对异域的陌生、不解、敌视,而元人上京诗,对塞外景色则是惊奇、赞叹、欣赏。可见,草原文学的特点可以围绕草原文化的特征去展开思考。(查洪德)

1 2 3 4 5 共5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