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大会演讲现场 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过去5年极不平凡历史性变革的总结,郑重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关于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论断,要求我们从当今中国新的历史特点出发去考虑各个方面的工作,包括中国学的研究。这里,我以“中国的新时代和新时代的中国学”为题,交流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
中共十九大后的中国走向
自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毛泽东领导下“站起来”的中国人,唱响了“富起来”的赞歌,现在又吹起了“强起来”的进军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因此,讨论中国学的发展方向,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了解今天的中国向何处去,把握十九大后中国内政外交的根本走向。
十九大后,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时代。讲十九大后中国的走向,这就是最根本的走向。
要理解这个根本的走向,需要了解十九大提出的三个“新”:
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十九大关于中国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的一个重要论断。什么叫“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历史任务、主要矛盾、民族复兴、世界意义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时代”是一个时间范畴。我们这里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概括地说,指的是中国21世纪中叶前40年,是我们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战略任务的时代,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从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
这里有三个范畴,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战略任务”。这三个范畴,是相互联系的。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民族苦难。而具有几千年文明传统的东方大国之所以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不仅是因为外国列强入侵、本国统治者腐朽,而且是因为在欧洲工业革命兴起时,中国当年的皇帝夜郎自大、闭目塞听,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机会。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就要进行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另一场是生产力革命,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就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生产力革命。中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日,就是我们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战略任务之时,亦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期。
我们所强调的“新时代”,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战略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因此,要了解十九大后的中国走向,首先要读懂十九大关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
二是“新矛盾”。十九大之所以强调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有一个重要根据,这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语言的朋友都知道,每当中国共产党讲到主要矛盾变化时,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要发生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十九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论断告诉我们,中国正在和将要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向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二是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更高要求的同时,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的改革开放是艰巨的,我们今后的改革开放更艰巨;我们过去改革开放的成就是伟大的,我们今后改革开放的成就更伟大。因此,要了解十九大后的中国走向,必须读懂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论断。
三是“外交新目标”。同中国内政新思想相一致的,是中国的外交新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过解决国际问题的“中国方案”,这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十九大把这一外交新目标写进了党代会报告,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方略。迄今为止,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理论要么强调大国主宰,要么强调权力平衡,要么强调地缘政治,但是都没有能够有效解决当今世界的复杂问题,既没有解决安全问题,也没有解决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寻找利益交汇点、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新的国际关系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他提出,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摒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不仅是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坚持独立自主和平政策的重要方略,而且对于解决今天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因此,要了解十九大后的中国走向,还要读懂十九大关于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和新目标。
总之,研究中国学今天的时代使命,必须对新时代的中国及其内政外交走向有这样比较全面的了解。
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研究新时代的中国学,不仅要研究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研究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十九大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始终从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来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论述大会的主题时,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更是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也把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界定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你看,一个讲的是“十九大的主题”,一个讲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一个讲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个重大论断,强调的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这不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吗?
我们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提出的一个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2014年5月4日,他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2015年11月3日,他在同参加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外方代表座谈时又一次讲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他还说:“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十九大之所以要突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苦苦求索中诞生的,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进程中成熟的,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道路上发展壮大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所有的共产党不一样的是,不仅把自己定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把自己定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96年的历史,概括起来,就是干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样一件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历史时,明确说过:“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正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仅在历史上始终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今天更是以明确的指导思想自觉带领中国人民为最后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十九大确定的新时代的任务是什么? 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制定的新时代的中国发展战略是什么? 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什么样的指导思想? 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总之,中国共产党已经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踏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新时代为新时代的中国学注入了时代的新要求
中国学是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学问。既然中国的历史方位出现了如此大的变动,我们能够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来讨论和研究中国学吗?显然,我们要正视这样的历史性变化,正视这样的历史性变化对中国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我们要从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新时代的由来及其主客观条件,深入研究“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新判断的科学内涵、科学依据及其学术价值,包括要从学术上深入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新时代的关系、“新时代”时间划分的上限和下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时代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等等。
第二,我们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阐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深入研究和阐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特别是要通过深入研究进一步阐述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第三,我们要从历史、现实、未来相联系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走向,包括政治走向、经济走向、文化走向、社会走向等等,不断跟踪研究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及其取得的历史性新成就,不断跟踪研究新时代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及其取得的最新成果。
第四,我们还要从中国和世界相联系的视角,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关注世界各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舆论,并在这样的关注中有针对性地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故事”。
总之,中国的新时代已经为新时代的中国学注入了时代的新要求,推动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中国学的新篇章。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群众路线理论的历史成就与时代创新 | 2014-03-2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价值阐释 | 2014-03-20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 2014-03-20 |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评析 | 2014-03-20 |
政党奇迹 刮目相看 | 2014-03-20 |
从政党政治本质看中国共产党根本特征 | 2014-03-20 |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 | 2014-03-20 |
走进更加昂扬的新时代 | 2014-03-20 |
“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 2014-03-20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 | 2014-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