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传播荆楚文化 展现中国价值
——关于湖北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的调研
中央党校第43期中青一班赴湖北调研组
//www.workercn.cn2018-01-1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按:

  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创造了历史性机遇。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的“中国形象”和“世界名片”。近年来,湖北积极推进荆楚文化走出去,着力培育“荆楚韵味、国际水准”的文化品牌,向世界传播阐释荆楚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中国价值。2017年10月,中央党校第43期中青一班部分学员前往湖北武汉、襄阳、荆州等地,采取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荆楚文化走出去开展了深入调研。

  湖北省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历史悠久辉煌,人文丰富璀璨。近年来,湖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等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开展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 荆楚文化怎样走向世界

  荆楚文化兴起于江汉流域,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瑰丽多彩的文明成果。荆楚文化闪耀着独特的时代光芒,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形态,也是沟通中外、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为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高度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工作,通过创新国际传播方式方法,培育具有创意创新的文化精品,有效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

⒈强化顶层设计、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国际传播大格局

  2016年5月,在新西兰举办的“楚汉神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通过28块图文展板、100多件实物展品和汉绣、武汉剪纸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现场制作和表演,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湖北非遗的活态传承。

  在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湖北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注重强化顶层设计。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2016年联合印发《湖北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按照建机制、搭平台、求实效、可持续的要求,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大力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由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湖北省委外事领导小组每年专题研究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印发《湖北省宣传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方案(2016—2020年)》《湖北省“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实施意见》等,就荆楚文化走出去的工作目标、内容建设、渠道平台、方法手段、资源力量、政策保障等作了全面安排,为推动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荆楚文化资源极为丰厚广博,湖北注重整合这些资源,提炼具有符号化意义的“故事”,打造文化精品,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以数量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重要文物遗迹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丰富多彩的“三江三山”(长江、汉江、清江,武当山、神农架、大别山)为代表的自然文化资源,以独具特色的京剧、雕花剪纸、皮影戏、太极、艾灸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湖北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沛的“故事源”。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和实力雄厚的省演艺集团、武汉杂技团等众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文化单位,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撑。蓬勃发展的文学、艺术、影视等现代文化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推动荆楚文化持续深入走出去,湖北不断加大资金支持保障力度。5年来,省级财政安排的对外文化交流经费预算年增长20%以上,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带动各级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共计投入约1.5亿元用于对外文化交流;在人才保障方面,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将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纳入宣传文化“七个一百”人才培养工程。对特别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可一事一报,经上级批准后不受出国次数限制”的政策。

⒉多层次、多渠道联动,形成国际传播聚合力

  2016年初,“中埃文化交流年”在埃及启动,湖北选送的编钟国乐《金石和鸣》作为开场节目,在古老的卢克索神庙遗址上拉开了《两个伟大文明对话》主题晚会的序幕,气势恢宏的编钟与古老的神柱交相辉映,精妙的创意与精彩的演出得到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赏。

  调研中了解到,为推动荆楚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湖北配合党和国家领导人高访组织了系列文化活动。如,为配合习近平主席出访德国和参加汉堡G20峰会,组织了“感知中国——长江边的非遗故事”创意展和《编钟乐舞》在柏林演出,成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为配合李克强总理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省文化厅举办了“极目楚天舒”湖北文化图片展、文化企业对外经贸洽谈会等活动,签约项目20多个,协议金额30多亿元。

  荆楚文化走出去还借助央地合作机制,让中国故事湖北篇章更加闪亮。近5年来,湖北每年都承办国家有关部门主办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中央宣传部多次指定湖北赴国外举办“感知中国”文化交流活动,文化部已连续5年与湖北省开展部省合作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湖北省文化厅先后与马耳他、俄罗斯莫斯科、埃及开罗、韩国首尔、老挝等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对口合作。

  为让荆楚文化登高播远,湖北自主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着力打造“荆楚文化走世界”“荆楚文化丝路行”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在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举办了“中国湖北文化周”“湖北文化日”“灵秀湖北图片展”“国际少儿画作创作交流展”“国际龙舟节”等文化交流活动,传播各国人群100多万人次。至2017年2月,湖北省已与世界5大洲37个国家的24个省(州、大区、县)、66个城市,建立了90对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关系,按照文化与经贸并重的策略,开展友城间的演出、展览、讲座、论坛等文化互动。

⒊找准着力点,让荆楚文化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在开展对外文化传播中,湖北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及时将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过去实施的“荆楚文化走世界”品牌聚焦为“荆楚文化丝路行”品牌,在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国粹京剧演讲展、“极目楚天舒”湖北文化图片展、“礼乐中国”青铜器展、中国大漆精品展、“感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品牌交流活动引起当地民众的热烈关注和积极反响,让这些国家更多地了解湖北,了解中国。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湖北多领域发力,向世界充分展现荆楚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领域,省文化厅自2013年以来,以“荆楚文化丝路行”为主线,组织各类文艺团体和文物、图片展览奔赴世界各地,完成国家及省里部署的各项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欢乐春节”和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俄罗斯国际军乐节等重大国际文化艺术活动,5年来先后组派团组180多批次、约1500人次赴国外开展文化交流,同期还组派团组18批次、约750人次赴港澳台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在对外新闻出版交流领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搭建省级全媒体领域“走出去”平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湖北传媒周”活动,组织省内40多家重点新闻出版广电与相关文化单位,通过展览展销、版权贸易、签约仪式、图书翻译等形式加快湖北的图书、电视节目在海外传播。如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围绕“丝路书香”主题不断提升版权贸易数量和质量,2015年至今,其版权贸易新增348个图书品种,版权输出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在文化产业对外贸易领域,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贸易论坛”等多种形式引导文化骨干企业到国外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双边和多边国际文化贸易。如落户宜昌市的柏斯音乐集团,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钢琴制造企业,所生产的“长江牌”钢琴销往世界各地,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出口总金额达到500万美元以上。

二.荆楚文化走出去的“湖北经验”

  调研中发现,湖北积极推进荆楚文化走出去,在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从国家战略层面谋划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荆楚文化走出去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湖北不仅仅是站在省级层面、部门层面做这项工作,而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高度,站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度,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做好这项工作。在文化传播中,湖北充分发挥荆楚文化优势,依托有吸引力、有特色的优质文化资源,策划打造有竞争力的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在湖北召开全国对外文化交流现场会,对荆楚文化走出去给予充分肯定。

  遵循对外文化传播规律,提升传播效果。湖北按照“了解对象、共性切入、个性表达、价值认同”的传播理念,讲述荆楚文化故事,做到既“走出去”又“走进去”。在举办“荆楚文化走进俄罗斯”“荆楚文化德国行”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过程中,省里相关部门详细了解两国民众的文化传承、风俗习惯、审美偏好等情况。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寻求两种文化的共性,实现价值认同。如,在德国举办“长江边的非遗故事”时,特地制作了中德两国名人孔子、马克思、歌德、贝多芬的剪纸头像,歌德的砖茶头像,让德国观众从陌生的文化样式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文化元素,引发了欣赏与探究的兴趣。湖北派太极武当代表团参加俄罗斯国际军乐节前,采取多种方式对道教文化所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丰富的思想文化和深刻的生活智慧进行宣传讲解,当110名武术队员组成的太极方队压轴在莫斯科红场亮相时,引起现场数万观众起立欢呼,其后10多天里,代表团走进街区、走进校园,在俄罗斯掀起巨大的中国“太极热”“道教热”。

  以文化“走进去”带动文化产业走出去。为让世界各国民众感受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湖北积极推动荆楚文化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以此带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湖北重视传统的演出、展览等交流方式,持续加大对版权贸易、动漫影视、文化创意、非遗产品、文化装备制造产品的走出去的力度,不仅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贡献。

  创新传播手段,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在开展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湖北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不仅利用当地的报纸、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手机终端、数字电视等加大传播力度。德国汉学家在观看展览后,在留言簿上用德文写道:“伟大的中国文化让人激动不已。”2017年4月,我国导弹护卫舰荆州舰奔赴亚、非、欧的20个国家进行170多天、3万多海里的友好访问。荆州市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协调随舰展出百余件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和文物复制件,激发了国外民众的强烈兴趣,国外媒体给予高度关注。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凝聚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合力。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各子公司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境)外构建业务平台和分支机构,省新华书店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首家华文书店,长江少儿出版社在俄罗斯与俄方有关机构共同成立“中俄作家联合创作中心”,打造中俄创作交流和人才交流平台。武汉大学等高校与国(境)外大学的文化交流合作也十分频繁,其交流活动往往具有深度性和双向性特点,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三.文化走出去遇到的共性问题

  调研中发现,虽然湖北在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探索了一些创新性的做法,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问题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是国际传播的资源统筹整合不够,促进合力形成的机制还需完善。当前国际传播的资源、项目和资金分散在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多个部门,有的交流工作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开展文化交流的系统性、整合性和协同性还不够,难以形成乘数效应,影响了国际传播效果。

  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阐释的精准度还不够,没有妥善处理好中国故事和国际表达的关系。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的还不能很好地结合受众的国情、文化、价值观和习惯等特点,有的由于资源的限制,研究不够深入,研判不准,导致有的交流项目无的放矢,存在“不管客是谁都端一样菜”的现象。

  三是国际传播手段创新不够,传播效果有待提高。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手段和形式单一、感染力不强的问题,存在老作品多、新作品少,古代题材多、现实题材少,采用传统表现手法多、采用现代表现手段少等问题,难以全面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活力,特别是吸引海外青年受众的主动参与不够。

  四是文化旗舰企业不多,国际竞争力不强。当前文化企业对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能力不足,缺乏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表达方式国际化程度不够,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还没有出现如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日本动漫、韩国韩流文化等世界知名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在国际市场中所占份额明显偏少。

四.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调研组就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

  加强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强化顶层设计。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通过战略研究明确目标定位、重点任务、科学方法和具体措施等顶层设计,以保证文化走出去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要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协同研究,加强对区域国别文化专题的分析,丰富对重点国家的全面认识及细节认知,提高文化沟通的精准性。做到提高有效传播、减少低效传播、避免无效传播、杜绝负效传播,真正提升对外文化传播力。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文化国际传播合力。要统筹文化走出去的领导力量、资金和项目,统筹国内外机构,统筹文化事业和产业,统筹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实现众多主体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由零星分散到系统协同集成的转变。要做好对走出去国民的教育引导工作,让走出去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外国人从他们那里更能感受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重视做好来华外国人的文化传播工作,有意识地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传播手段,丰富传播通道。《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有51%的海外受众倾向于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年轻群体更习惯于通过新媒体获取中国信息,依托于互联网、手机的新型社交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推特、脸谱等外国社交媒体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进入国外校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传统节庆活动等。

  努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壮大走出去的主力军。要鼓励企业创新传统文化产品,尤其是鼓励创作适合走出去的影视作品、动漫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和文博创意产品等。要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打造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经营团队。要鼓励企业借力金融杠杆,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作者:中央党校第43期中青一班赴湖北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雷文洁、刘小奇、杨润、孙永建)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