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和坚实根基
任映红
//www.workercn.cn2018-02-05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将源远流长的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历史文化根基。正是有了这深厚文化底蕴,才有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才生发并提升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如果说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大树,那么文化认同就是其坚实根基和丰厚沃土。

  文化认同形成文化共同体

  认同是一种心理体认上的肯定性、情感上的趋同性,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阂,是共识达成的前提。文化认同是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标识特征的感同身受、情感体验、心理归属,是基本价值观的肯定性体认,是凝聚和延续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这种情感认同、价值体认,是价值观的内部核心构造,是一种内在的原始的思想凝聚力和发展驱动力。文化认同能保留本土文化的生命火种,生生不息,历经磨难不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凝结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心相通相聚,重在价值观一致,理念相通,其基础就是文化认同。只有真正解决了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问题,国家安定团结才有充分的保障。有了文化认同,人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有着相同的文化符号,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有了融进血脉中的文化理念,无需提醒也无需强制,文化自信得以自然而然、平静稳定地生发。

  文化认同的历史传统底蕴

  要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走入历史纵深,紧紧把握传统文化血脉,扎根于文化土壤。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形成文化认同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尊崇和认同。传统文化历经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已成为中国人的“伦理日用”、行动指南。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积淀深厚,它有重集体、轻个人的群体伦理;有崇仁爱、崇礼仪、重秩序的家庭伦理,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道德教化、主张“德主刑辅”、重义轻利、诚实信用、宽容谦让;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舍生取义”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它注重理想人格塑造、提倡气节操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中华文化中的“贵义轻利”的义利观、“崇公黜私”的公私观、“均、礼、齐”的财富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忠孝廉节、讲信修睦、宽容信任、诚实守信等优秀文化传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规范和促进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血脉,是滋养中国人的肥沃土壤,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达成共识、恪守规范、形成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

  文化认同的发展实践根基

  文化认同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感同身受,让中国人在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政治观上不断增进文化认同。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经济落后,内战频繁,被动挨打,让中国人逐渐丧失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传统也产生了怀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历经艰难困苦。1956年,党的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后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位都有“落后”二字,“落后”标签如影随形了60多年,表明发展路上的艰难曲折。十九大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执政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大转变,是恰如其分,承认我们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经过长期努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甩掉了“落后”的标签,进入了新时代,有了新的历史方位。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出现的种种危机,让许多中国人对西方发展模式和到处贩卖的价值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凝心聚力,提振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根植于文化认同

  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形成文化认同,凝结文化共同体,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这是一条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逻辑链条。源自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形成的文化认同,构筑起了文化共同体、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进而提升和坚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根基在于文化认同,没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存在根基、精神内核,更难形成文化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文化比作“灵魂”,并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理念信念。要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其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同时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