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是刘川鄂新世纪文学批评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更是一本极具“刘氏”批评风格的评论集。
刘川鄂大学期间苦读鲁迅,鲁迅的“怀疑精神”对他影响很大。“宁可清醒的悲观也决不盲目的乐观”的鲁迅式思维,形成了刘川鄂“冷眼看中国文学”的方式。基于对“美是自由”的透彻认识,他在文学批评工作中始终坚持审美立场和人性信仰。刘川鄂曾说,读过较多中外文学经典,见过威严深沉的高山大海,很容易看出中国当代作家的“浅”和“矮”。见识过“高山大海”的人,就能生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气魄。痴迷于“高山大海”的人,才能形成“眼里有大师,心中有经典”的文学观,才能培养出敏锐的审美直觉。刘川鄂是将整个生命带入学问的。他的文学批评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是真性情的自在抒发,是注入生命活力的“心灵学术”。他不会生搬硬套各种理论来支撑言说,亦不会醉心于作品解读,更不会顾左右而言其他。他毫不掩饰对张爱玲的“爱”和对池莉的“贬”,实事求是地从文学本身入手,明确地做出审美价值判断。他将个人的活力与性格注入文学批评,在“批”与“评”的适度结合之间,完成了“批评家左右手”的使命。
评论集《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冷思考”,主要是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坛现状、文学文化热点以及湖北文学现状的反思。涉及“中国经验”、民间与底层文学、作家明星化与作家群体体制化、区域文学特别是湖北文学等,还具体分析了张爱玲、余光中、韩少功、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第二部分是“池莉论”,这部分既是对刘川鄂在世纪之交批评实践的一个回顾与延续,也是对当年“刘池论争”现场的还原与回应。第三部分是“批评之批评”,主要是对文学批评的看法,包括分析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探讨文学批评的策略、文体,直陈批评家在当下文学环境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呼唤批评家要坚守自己的价值立场。
何谓“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刘川鄂在《“池莉热”反思》一文中明确提出,批评家的左手承担“指出作家的描写特点包括缺点”的职责,右手发挥“指导和提升读者的审美趣味”的作用。这也就是他在《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策略》一文中提到的“求美”和“求疵”的批评取向。面对“经典”缺失的中国文学,创作水平偏低、创作后劲不足的当下文学现状,《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形成的“锐批评”风格,也是刘川鄂在审美与人性标准引导下,审视新世纪文坛的自然选择。
刘川鄂最突出的批评特色是“泼冷水”。对大家趋之若鹜的热点,他一般都抱持警惕心态,大多时候都是“解构”,而不是“唱赞歌”或“保持沉默”。如在此书开篇《关于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的思考》一文中,他指出中国当代作家因为太局限于“中国经验”而不具有世界视野,应该提倡的不是“小脚与辫子”式的旧“中国经验”,而是“五四”积累的“警惕传统,拥抱现代”的新“中国经验”。刘川鄂也对“民间文学”“旧体诗词热”等热点话题采取了“冷观”的方式。他习惯于从“热点”中抽离出来,一语中的地指出“热点”背后存在的问题。对于看惯了“吹捧”式批评的读者来说,刘川鄂的“泼冷水”批评无疑更具活力。
针对具体作家的批评,刘川鄂更是能抛开人情面子的束缚,不惧作家“威名”,直言发声,坚定地进行审美价值判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对湖北作家池莉的批评。他直言池莉是一个“既无‘传统’之根又无‘现代’之境只会感知‘当下’的作家”,而她的作品“不能丰富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并且“也不能唤起人对诗意生活的进取心”。刘川鄂不仅能抛开人情面子批评同省作家,甚至在贾平凹研讨会上,当面批评贾平凹的传统文人习气和神秘主义表达。这样的胆识和勇气,是他热切“呼唤有胆有识有良知的批评家”的亲身实践。
立足于“人性与审美”标准,刘川鄂的批评语言灵动鲜活、简洁有力。他特别善于用生动而简短的词语总结特征、表达观点、言辞犀利、一针见血。在这本评论集里,我们几乎看不到外在力量对刘川鄂文字的干扰,呈现的是一个文辞洒脱、思维开放、落笔有力、有真性情的批评家形象。
以“人性和审美含量”为标尺,采取“冷批评”策略,写出具有“时代感”的批评文字,这是《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彰显出的特色。梦想、懂得、直言、参与,构成了刘川鄂文学批评工作的关键词。
(作者:汪亚琴,系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讲好群众语言 提升领导能力 | 2014-05-30 |
跟总书记学群众语言 | 2014-05-30 |
农村电视节目如何让百姓爱看 | 2014-05-30 |
散淡人生 诗意心灵 | 2014-05-30 |
怨怒激越亦温柔 | 2014-05-30 |
自媒体时代更加考验个人修养 | 2014-05-30 |
强者的荣耀 时代的召唤 | 2014-05-30 |
中国美学与生命精神 | 2014-05-30 |
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 | 2014-05-30 |
热的文字 | 2014-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