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改革,中关村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余荣华//www.workercn.cn2013-11-09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示范区:承担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担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波诡云谲,进而冲击中国。中关村,面临新的历史关口。

  经历近30年发展,作为全国自主创新的“火车头”,深层次挑战也愈加清晰: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总体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大型高科技企业骨干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还比较少,技术成果转移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支撑体系、产业化政策环境还需要完善……

  中关村急需新规划、新目标,实现新调整、新发展。内外夹击,时不我待。2009年3月,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峻的时刻,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批复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09年7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成立,由科技部牵头,国务院21个部委协力参与。一个全新的领导架构,给予了中关村前所未有的支撑。

  2010年12月底,国务院原则同意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1”是要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支持在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的6项政策,包括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完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研究制订中央单位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细则、开展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开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等。

  “建立充满活力、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才能使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介绍,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北京市和国家相关部委紧密合作,围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成果与市场的衔接。

  同样是在2010年12月,中关村的“基本法”完成修订——更加完善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经北京市人大会常委会通过。新条例明确要求,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示范区内的组织和个人办理行政许可、审批、年检和其他服务、管理事项,应当简化程序、缩短期限、减少层级、优化流程,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该条例规定,社会组织可以直接向市民政部门申请登记。中关村数字内容产业协会成为北京市第一家没有业务主管单位而直接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

  此后,在人才建设、军民融合、科技金融等领域,国家陆续出台重大改革举措,在中关村先行先试。

  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历经“一区”“三园”“五园”“七园”“十园”之后,如今中关村的创新火种已经布满首都所有区县。

  企业腾飞:市场潜力改革活力尽情奔涌

  今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

  柳传志、李彦宏、雷军等中关村企业家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作现场展示和介绍。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既是中关村创新创业的功臣,也是体制机制变革的受益者。

  企业是创业的载体,创业是创新的实践。中关村持续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业生态系统、培育创业家精神和创业文化,积极营造创业生态环境。

  联想是中关村当仁不让的龙头企业。创始人柳传志,如今是中关村企业家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企业家通过这一委员会直接参与中关村的园区规划、建设、改革和发展等重大事项决策研究,提出加快园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建议和报告,并且监督有关园区各项规定、政策和法规的贯彻实施。

  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2000年1月携风险投资从美国硅谷回国,创立了这家日后的全球最大中文网站、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为公司选址时,李彦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关村,中国的信息产业圣地、创新创业的宝地。

  小米,2010年4月才成立,以自主研发软、硬件一体的小米手机为主营业务。公司创始人雷军说,与多数国内外主流手机厂商不同,与当年“贸工技”于一体的中关村老大哥们也不同,小米公司只做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研发和市场,聚焦“微笑曲线”的两端。

  在中关村,更多的是被誉为“创新细胞”的小微企业。中关村西区一家看似普通的咖啡馆——“车库咖啡”,悬挂着中关村管委会授予的“创新型孵化器”牌匾。花十几块钱点杯咖啡就能坐上一天,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到这里来碰头、谈项目。

  按照政策,创新型孵化器将获得资金、融资等扶持。更令创业者受益的改革举措是,车库咖啡为创业者提供的企业注册快捷通道也迅速建立。创业者可以向车库咖啡提交申请,由车库咖啡帮助创业者注册公司,免去很多繁琐的注册程序。众多小微科技企业,就在这样的新型孵化器中诞生。

  “一张桌,一间房,一层楼,一幢楼”,这是中关村里众多创新型公司成长的直观脉络。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激荡其中。那些年轻的创业者们,或许并不知晓那位已离世的先行者——陈春先。但历史告诉未来:在中关村,成败皆英雄。2010年,热心人为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的“三十而立”操办了一场隆重的纪念会议。

  市场经济的潜力和改革释放出的活力在中关村尽情奔涌。以企业实现年收入100亿元计,联想集团从1984年创办到1998年实现,用了15年,而小米公司只用了3年。以上市数量计,从1988年起,中关村拥有100家上市公司用了20年,而拥有第二个100家只用了4年。

  产业变革: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

  除了企业总收入在25年里接连上台阶,中关村在改革开放中成就的,是能与世界比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中关村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300余项,约占全国40%。这里每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4000家,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占全国1/3。这里的万元增加值能耗0.08吨标准煤、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0。

  以研发与服务为特征的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中关村形成了七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态势。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到生物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从新材料产业集群,到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从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关村是“科技创新的摇篮”、“中国离世界最近的地方”。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是1996年的中关村,一家叫“瀛海威”的互联网公司打出的广告牌。那时,还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internet”这个词代表着什么,又将如何改变世界与中国。

  2009年,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的关键时刻,中关村企业科兴公司,自主研发出全球第一个获准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创业者自勉:生命科学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技术领域,“只要创新步伐不停止,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来居上”……

  在中关村诞生的技术和产业,更在全国落地开花,成为推动中国产业变革、经济前行的力量。2012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2459亿元,占全国近40%,其中80%输出到京外地区。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超过8300家。示范区与全国40多个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展望未来,到2020年,中关村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人将这一目标细分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强大引擎、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我国科技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

  改革贯穿始终,成就了今天的中关村。面向未来的中关村,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在“1+6”政策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最近又出台了“新四条”,再破科技体制坚冰,支持中关村鼓励创新创业。目前,北京市正在制定进一步推进市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机制变革的相关意见。

  2013年的11月,世界再一次聚焦北京,等待中国亮出新的改革整体方略。

  中关村也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1+6”和“新四条”等先行先试政策,抓紧推进市级层面先行先试和政策突破,让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更加遵从创新的本质和规律。

  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中关村将努力在全球坐标系中找定位,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是中关村大势所趋、时不我待的国家使命。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