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改革,中关村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余荣华//www.workercn.cn2013-11-09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图为中关村生命园。 资料图片

  在北京中关村西区的广场中央,有一座名为“生命”的双螺旋雕塑。26年前的雕塑设计者,今天已是一位老人。曾见证中关村历史的她,感慨地说,中关村的创新、创业,如螺旋般上升,生生不息。

  中关村,创新与创业,由废弃仓库里的中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发端,从电子一条街起步,历经试验区、科技园区阶段,如今已是全球赫赫有名的中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3年前三季度,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19437.8亿元,同比增长29.9%。这里涌现出联想、百度、小米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成为时代的领跑者。这里,积极探索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如果说创新创业是中关村永恒的主题,那么改革就是驱动中关村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先后8次就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做出重大决策部署。与时代的脉搏同步,与国家的改革发展同步,从一条街到试验区,从科技园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名字改变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不断变革。

  电子一条街:中关村伴随改革开放而来

  科技人员率先突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束缚,从科研院所走出来,“下海”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才有了今天的中关村。

  中关村大街,当年名叫白颐路。30多年前,这周边一片,除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就是落后的乡村、安静的田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唤醒古老中国,中关村不是“改革的旁观者”。1980年10月的一天,中科院物理所一间常年闲置的仓库里,研究员陈春先和几个同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这位“中关村第一人”的创业思想从何而来?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年前,陈春先以民间学者身份访问美国硅谷等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这样的旅程毫无可能。

  在美国,陈春先看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精英,在灵活的机制下,实现着自己的创业梦想,也改变着世界。想起国内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大多被锁在柜子里,巨大的差距让陈春先坐不住了。

  作为中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和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中关村的裂变发生了。多年后,一位著名作家为他的展现中关村高科技创业历史的著作,起名为《中国的新革命》。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从1984年到1986年,白颐路上陆续出现了京海、科海、信通和联想等近百家科技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声名鹊起。20多年后,联想收购了世界IT巨头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成为第一家跻身《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的中国民营企业。

  突破束缚的创新,在旧体制机制中“破壳而出”,是这些企业最鲜明的特征。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这“两不四自”,是第一代“中关村人”拥抱改革、献身创新的勇气。

  各方面以改革勇气为中关村保驾护航。民营科技企业人员出国难,当时的国家科委特事特办,把部分民营科技企业的对外活动纳入国家科技交流中心的合作计划。北京市政府以政府文件形式肯定科技企业是科技体制改革中的新生事物,要求各级政府给予指导和帮助。

  中关村,当年的一条街,如今已是覆盖北京的“一区十六园”,拥有约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试验区:中关村为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1988年3月1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下半版通八栏大幅版面刊发《“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评价说,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冲击了旧观念,冲击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旧体制,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探索了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和发展的新路子,为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时,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新事物,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但调查报告强调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它是成功的”。

  这份报告出自中央办公厅组织7单位联合成立的调研组。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5月批准同意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海淀区境内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设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当年5月20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地方行政法规。条例鼓励科研单位、学校和企业中的科技人员在试验区内的新技术企业中兼职,兴办、领办、承包各种形式的新技术企业,或离职到新技术企业任职。北京市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试验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这是对传统政府公职人员任命制的一大突破。

  1990年2月,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变更登记为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第一家私营企业,也是北京地区第一家私营科技企业。

  在发展早期,创业者的股权困境,长期束缚了许多中关村企业的发展。曾在中关村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四通公司未能持续辉煌,既有缺乏自主创新的原因,也与股权改革停滞不前有关。

  1991年,北京市体改委牵头与试验区办公室等联合制定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随后又提出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综合制度改革方案,初步构想“创业集团股”,让创业者有其股。联想集团成为改革的一个试点,从分红权到股权的递进式改革,为日后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园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头兵

  1999年,时代再一次选择中关村。当年5月26日,北京市政府与科技部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提出了拟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实行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8项政策建议。6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

  在中关村,创新不仅有政策支持,更有法律保障。2000年12月8日,被称作中关村“基本法”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出台,以“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治原则为灵魂,把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成果通过法律体系固定下来。

  在相关条款的激励下,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以及第一家中国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相继在中关村诞生。

  2000年,经财政部、科技部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产权激励的股份制试点,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具体的方式。

  进入21世纪,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策,并于2006年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新的规划范围。国家在制订规划、创业投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股权激励、国家级研发机构等方面,对中关村的改革探索予以支持。

  2005年12月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研究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是研究所的决策机构。全所没有一个正式编制,领军科学家全部从全球招聘;合同期内,所长和实验室主任用人不受行政干预。这里没有评比、没有考核,学术空间充分宽松,课题充分自主,最后接受由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的评估。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