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3年10月26日—27日,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经典与当代”。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以下四个论题展开热烈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反思与方法检讨
与会学者指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遇到一些困境。例如,论题较为陈旧,缺乏新意;视野较为西化,缺乏独创;研究较为零散,缺乏整合,等等。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马哲史的研究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通过解释当代问题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有的学者借鉴其他哲学史的书写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还有的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整体性,反对用哲学事件代替哲学逻辑。也有不少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问题。在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多种理论范式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众多解释范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个案研究
马克思文本和思想的个案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次论坛中,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文本、人物和思想,通过个案的条分缕析凸显了马克思本人及其后继者学术创作的原创性和深刻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视野。
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在《资本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上,有的学者认为《资本论》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有的学者则认为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才得以最终完成,马克思通过《资本论》建构了自己的新哲学。还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学界对《资本论》有若干误读,有些学者则综合考察了《资本论》的哲学性质和哲学史意义。
与会学者还讨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文本解读和理论阐发之间的复杂关系。《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最富争议的文本之一,在国内外曾掀起多次研究热潮。在本次论坛中,如何理解《手稿》中的思想仍然是大家关注的重要话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品质。在本次论坛中,学者们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重新解读经典文本的原理创新。学者们通过综合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卢卡奇等人的著作,重新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提出准确深入理解马克思社会历史哲学的若干新见解。
二是基于部门哲学的理论创新。学者们提出通过清理价值哲学来对社会生活进行研究,通过彰显经济哲学来突破对经济生活的狭窄理解,通过政治哲学研究为现代政治生活提供规范性理论。
三是借鉴国外研究前沿的综合理论创新。部分学者借鉴了国外现代性批判、空间理论、交往理性等理论资源,来激活马克思经典论述的当代意义。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特理论创新。学者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价值和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也是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国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国际化”和“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我国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较为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开始积极、全面地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现状,实现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实质性的学术对话,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在这次论坛中,一些学者根据国外最新的学术资源重新反思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还有的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以及海德格尔等联系在一起,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