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www.workercn.cn2014-06-03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吴向鹏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传统的社会发展方式也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与利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而职业教育,依托于职业这一促成人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载体,正在为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积蓄发展动力而持续探索和努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出:必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明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五大任务措施。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行区域,宁波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创新是现代工业的基因,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国家财富的积累。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表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往往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推动技术、工艺、流程创新的战略途径。工业化以来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德、法、日等主要国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的重要法案和政策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全球竞争力聚焦到职业教育上,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牢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制造业份额已占到全球的近20%,但是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想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实现产业升级调整,既要不断寻求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也要有强大的、训练有素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尤其对于我国这种后发国家,拥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对于技术创新、先进技术的消化与改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当前的技术技能型队伍无论是数量、结构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和经济强国建设的需求。2012年发布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统计报告》显示,4634.28万名职工中,高级技师占0.76%,技师占2.34%,高级工占7.34%,89.56%均为中级工和初级工。而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与之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民生改善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通过技能普及推进社会财富积累与社会文明共享,为国民素质提升与社会和谐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改善民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首先,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人的生存、价值、尊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国就业形势严峻,集中体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叠加,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实践证明,在国家采取的众多促进就业的措施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举措。职业教育使社会成员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和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都能获得持续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有质量就业,更好地生活。

  其次,职业教育是加速社会流动、避免社会固化的有效载体。社会分层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和谐。合理的社会分层意味着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资源占有和分配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成长;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则导致社会冲突与动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通过适当的、良性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来调整社会分层意义重大。个体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形成新的稳定的社会结构。职业教育通过“教育选择—个人流动—适应社会—继续教育—社会稳定—更高层次的适应”的机制,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向技术技能人才倾斜,切断贫困代际转移,使中等收入阶层不断壮大。从国际经验看,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三、终身教育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终身教育是当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把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主导着当前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也代表着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科技进步和发展促使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劳动力性质及市场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要求人们不断做出生活、学习、职业上的新的选择和适应,而这种新的选择和适应需要人们具备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由终结教育发展为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

  一方面,职业能力的理念由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由狭隘的职业岗位向职业群体、职业生涯转变,着眼于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和职业态度的养成,着眼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如欧盟在研究报告《生涯指导的职业化:欧洲从业者的能力和资格路径》中提出,要把终身生涯指导纳入到公民的终身学习战略中去,使所有公民在生命过程中都能获得连贯、整体性的生涯指导。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外延不断拓展,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次、多阶段、多通道相互沟通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与社会生活贴近,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发展要求。针对终身教育发展趋势,职业教育需要解决一系列新问题,如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多样化、标准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教育与培训的质量保障等。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

  一、找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定位

  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适应“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服务人民民主建设,主动服务文化强国建设,主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适应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要求,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于职业教育的早期介入,着力于终身学习需求的满足,着力于全面职业素养的形成,着力于人的多样性发展机会的创造,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三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增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实现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二、更新教育观念

  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把“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改变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地位,既要以培养适应性技能人才为核心任务,又要兼顾激发受教者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终身学习动力,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探索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时间上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空间上融合学校、企业、社会及各类合作教育机构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及培训。打破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的界限,为参与不同渠道的职业教育的人设计不同的向上通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部分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涉及多个利益主体,政府要加强统筹的力度。统筹职业教育的管理权限,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利益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统筹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分类管理高等教育,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统筹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以现代学徒制为突破口,促进现代企业培训制度的建立;统筹考虑各项政策,围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二是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根据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专业类型,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灵活教学方式。三是增强职业院校开放性。引导职业院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扣市场发展步伐,以需求为导向,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对接,按区域产业设置专业,建成人才开发、技术培养、劳动力培训、扶贫开发和技术研发服务的综合基地。四是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经费财政保障制度。将职业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落实生均财政拨款并逐步提高,使职业教育投入与其自身特点、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相适应。二是加强市场引导。把职业教育作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优先领域,允许以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允许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职业院校,允许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三是完善职业学校的治理结构。按照“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的原则,扩大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形成新型的政府—学校—社会关系。四是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围绕“双师型”队伍建设主线,着力提升教师应用研发能力,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励机制和兼职教师有效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

  六、提高国际化水平

  一是与世界接轨,把国际化的技术标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标准、优质的课程和教材及教育资源,结合国情本土化,探索职业教育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三是建立政府、联盟(协会)、学校三个层面的中外合作与交流机制,促进职业教育项目合作和师生交流;四是鼓励支持国内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学院)、高职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在国外独立或合作办学,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作者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