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视频教学融合传统教育
“汗学院”帮孩子学数学
在美国“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教学视频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不得不谈到一个被称为“汗学院”的教学视频网站。
“如果你在美国教数学,你就不可能没听说过萨尔曼·汗。”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生、高中数学教师丹·迈耶如此评价萨尔曼·汗。事实上,这位数学教师一个人拍摄了2300多段免费视频课程,受益学生达到5400万人,他的免费网站被称为“汗学院”。
比尔·盖茨是汗最狂热的粉丝之一。盖茨说,他曾经花费许多时间教3个孩子数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可孩子们总是听得懵懵懂懂。2010年初,有人向他推荐了汗的网站。没想到,那些他怎么也解释不清的知识点,汗通过短短12分钟的视频,就让孩子们融会贯通。盖茨直言,“我真有些嫉妒他”。
汗的视频和一般的网络教学视频不同,汗自己并不在视频里出现,观众只能看到他在电子黑板上的板书和绘图步骤。最突出的特点是,视频都很短,最多不过十来分钟。这是因为汗十分了解怎样才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许多冗长的网上公开课和现实一样,让人听了10分钟就走神,但汗的课程不会。每段录像包含两部分:黑板上的草图和画外音,对一些概念进行讲解。
如今,“汗学院”的视频数量浩大,从数学的基础核心课程,如算数、几何、代数、微积分等,到物理、生物、化学、金融,再到“拿破仑战争”、“外星人绑架揭秘”,内容非常广泛。他正在添加更多领域的教学视频,比如会计、信贷危机、SAT和GMAT考试等。他先自己掌握这些知识,然后传授给他人。
目前,汗学院的教学已从网络走进世界各地的教室。在一些地方,它甚至已经取代了教科书。加州洛斯拉图斯区的卡温顿小学应全体家长的要求,率先在5年级和7年级引入汗学院课程,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
汗学院的视频课程也被引入到洛斯拉图斯区两个7年级慢班,这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他们进步惊人,”慢班负责人说,“这些学生的代数平均成绩提高了70%。所有指标显示,他们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重构学习过程
小学里的“星巴克教室”
一个疑问是,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备受关注呢?
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视频短小精悍。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
教学信息清晰明确。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教学录像的不同之处。视频中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重新建构学习流程。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翻转课堂”是在线教育和传统课堂教育的一种融合。在翻转课堂的路上,美国中小学走得更远,德州路易斯维尔学区高地村小学还专门推出了“星巴克教室”:传统教室中的一排排整齐课桌不见了,空间充满的是圆桌、舒适的沙发和软垫椅子,以及一排电脑终端。好一个非正式的舒适环境,“翻转”得够彻底!校长肖纳·米勒说,这样的想法来自学生,他们希望在教室中更加放松,有类似咖啡馆的氛围。
延伸阅读
翻转课堂+社交媒体
斯坦福大学的新尝试
目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已有将近四分之一的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其中“数据库原理”就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这门课的老师珍妮弗·维多姆,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首席教授,讲这门课已经整整20年了。从2011年起,她开始采用翻转模式来上这门课。
首先,学生需要在每周上课前看完一周的视频教学内容,视频长度通常在两个小时左右。看完视频紧接着就是自己完成网上的课后习题。教授把课堂活动设计成专家讲座、难点讨论、学期项目讲解三个部分。除了每周的常规作业之外,学生还需要动手完成一个和数据库相关的课程项目。
还不仅仅如此,斯坦福大学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社交媒体”的实验。第一步就是改变班级人数,增加在线互动,大约每15分钟左右,在线讲座就会弹出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同时,还增加了社交媒体的元素,允许学生互相提问。在实验中,学生们之间的回答非常快,这种“共同学习”的模式非常有效。
专家观点
对学习过程的一种重构
陶西平
最近,一位校长对我说,他们高中将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我问他怎么“翻转”?他说:现在上面要求减少课外作业,而且教育行政部门还经常检查,可是学生不做练习怎么应对高考?所以,他们就想让学生课下自学教材,课上腾出时间多做练习。我听了以后,深感如果教育目标不变,那么任何教学改革的模式,都可能难以达到其创新的初衷。
我认为,“翻转课堂”是与“生成课程”理念相呼应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重构。“生成课程”,也称“呼应课程”,是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贝蒂·琼斯提出的。它是针对传统的预设课程而进行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教学理念的改变。
“生成课程”的理念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是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内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知识内化”是在课外通过作业练习完成的。而“翻转课堂”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了“翻转”——知识的获得由学生在课下完成,他们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或者阅读文本教材自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短小的视频、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线辅导等为学生提供帮助;而“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有效辅导,同时通过组织多主体、多层面的相互交流,促进知识的吸收与内化。这样,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的功能就发生了改变:它主要不是用来获取知识,而是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课堂不再是预设的过程,而是生成的过程。
由此我想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借鉴国外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但任何新的模式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重在理解其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而不只是其外在形式。 原载《中小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