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校长所应有的丰富的经验只能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没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不能进课堂,没有对教育教学的深刻了解,难于胜任校长职务,这是基本的常识。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发文规定:学校的书记、校长必须从教师队伍中产生,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不能成为安置干部的地方。这是顺乎人心,合乎民意,尊重教育,遵循教育规律的改革创新之举。
校长是一校之长,学校的灵魂。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均是人才的摇篮、精神的高地、科学的殿堂。校长无论职务高低,都应该是社会的贤达、知识的精英、人伦的表率。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校长,校长应有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呢?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胡金波说:“校长因其严谨庄重而令人生畏,独立自由而不容侵犯,博大精深而让人景仰。”
校长应有其尊严。校长的尊严,代表着师道之尊严,代表着教育的神圣。校长之尊严并非个人之荣辱,而是职业的尊严。校长应有其人格操守。教育不只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更是点燃学生精神生命的火炬。教育不仅推动知识与科技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薪火相传。教育是人格影响人格的事业。教师应是学生的表率,校长应是教师的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校长应众望所归。校长应有其学养风度。校长有雅致的风采、容人的度量,学校才有包容的精神、恢宏的气象。莘莘学子才能沐雨露阳光,受教化熏陶,成长为大器之才。史学家钱穆论述“风度”时说,“其德性之发露,学养之辉照,断断非凭借地位权力以争显其才能功绩于一时者所能相提而并论也”。校长应有其理想情怀。校长应像一团火焰,以自身的燃烧给学校、师生带来热情、温暖和光明。他以自身的爱心、责任、感恩之情回报社会,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校园的和谐文化中赢得自身的幸福和尊严。
优秀卓越的校长从哪里来?构成优秀校长的三要素是“学识、能力与境界”。校长首先要有学识,有关于教学教育的专业知识。“将帅必发于率伍,宰相必起于州部。”由优秀教师中产生卓越校长,这是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所决定的。校长所应有的丰富的经验只能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没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不能进课堂,没有对教育教学的深刻了解,难以胜任校长职务,这是基本的常识。
校长需要有管理学校的能力。优秀校长需要具有一些独特的禀赋和个人魅力,诸如有严密的逻辑理性以说服人,有澎湃的热情以打动人,有亲和力与组织能力以安定、凝聚人心,能使学校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共识,并转化为坚定而切实的行动。
校长要有崇高的人生境界。程颐论师表云,“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这也是人们对校长普遍的期望——有温良恭谦让的风度,并达到知识、才能和人格的和谐统一。
校长当然也是一种行政职务,由上级部门任命,但这一职务不是为了富足体面的生活,而是为了履行责任、践行人生的意义。一所学校,校长的境界决定着学校的品位,校长的操守关联着学生的人格,校长如何行使权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影响着一个国家教育的品质,关乎民族的未来。
当前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根本在于校长与教师的水平。因此,校长的选择与任命务必慎之又慎,一些外行的领导也可能对教育有热情,但并不意味能胜任校长工作,而教育事业关乎千家万户的期盼,关系千秋万代的事业,关系千千万万青少年的成长与幸福,这不是一项可以试错、可以等待的实验,容不得半点轻率与怠慢。
以行政思维的惯性管理教育,任命校长,将校长只看作行政职务,这是官场文化的流弊,必须彻底革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如果依然将校长任命看作是安置干部的例行公事,是很不应该的。“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教育系统有中国最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他们担负着民族历史的重任。作为教师领导者的校长,居然要从其他系统空降而来,这本身便是对教育和教师的轻慢。
在现代社会,校长或书记首先是一种职业,但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新常态,即使它成为“志业”。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但校长和学校工作要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规定书记、校长都要有教学经历,有学校工作经验,对学校的党政负责人都提出同样的任职要求,这也是为保证两个系统有共同语言,便于互相配合,协调工作。这一举措带有开拓性和示范性,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现实的影响,也具有历史的意义。(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缅怀钱伟长先生 | 2010-09-07 |
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建设 | 2010-09-07 |
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建设 | 2010-09-07 |
黑龙江要做大市场 做强产业 做优结构 | 2010-09-07 |
中国经济转型之路 | 2010-09-07 |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 | 2010-09-07 |
厉以宁:谈谈产权改革的若干问题 | 2010-09-07 |
吴 江:大数据时代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2010-09-07 |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2010-09-07 |
民国学人事师之恭 | 2010-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