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民国学人事师之恭
游宇明//www.workercn.cn2014-06-03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正因为在乎学问本身,他们才对掌握知识的人有一份出自内心的追慕和敬重,他们才会不去计较为师者是否在整体学问上超越自己,拜他们为师,会不会有损面子。

  民国是一个老师享有较高精神地位的时代,恭恭敬敬事师的学人比比皆是。

  民国学人事师之恭,首先表现在拜师的郑重其事上。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一书介绍:国学大师刘师培一家五世治《春秋》,但对历法问题没有弄懂,《春秋长律》不能定稿。1910年,刘师培请当时担任军职的徐绍桢校勘《春秋长律》:“ 闻先生历算精深,请校阅疑误,则小子无遗憾,先人当罗拜矣。”见刘师培一脸恭谦,徐绍桢摆起谱来:“你诚心诚意请我校正,明天应当准备好衣冠,捧书来,我看看书稿,我能修改,你再穿好衣冠,行完跪拜大礼之后,我秉笔校正。”第二天,刘师培果然具衣冠捧书来,徐绍桢认真阅读了两三个小时,对刘师培说:“错误甚多,不仅条签疑难也。当尽半月之力,为君改正。”刘师培果然跪地行礼,顶书谨奉。十天后,徐绍桢为刘师培《春秋长律》校订错误百余条。刘师培国学功底比武人徐绍桢深厚得多,为了弄懂历法之学,却甘于拜学问不如自己的人为师,一时传为佳话。

  黄侃拜刘师培为师也是当时的美谈。黄侃只比刘师培小两岁,本来可算同辈学人,而且黄侃在小学、文辞方面明显强于刘师培,但在经学方面,刘师培功底深于黄侃。1919年春天,刘师培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有次与黄侃闲谈,说到自己的事业,颇有后继无人之慨。黄侃知道刘师培膝下无子,安慰他说:“你在北大授业,还用担心你的学问没有传人吗?”刘师培叹了一口气说:“北大诸生恐怕难以担当此任。”黄侃说:“你觉得谁能继承你的学问?”刘师培答道:“像你这样足矣!”黄侃听后,立即站起来认认真真对刘师培说:“只要你不认为我有辱门墙,我就执弟子礼。”第二天,黄侃果然用红纸封了十块大洋,磕头拜刘师培为师,就这样成了刘师培的关门弟子。

  民国学人事师之恭不只是体现在最初的拜师上,更体现在一生对为师者的尊敬上。有一年,章太炎去北京大学作学术讲座,在各个大学执教的弟子马幼渔、吴检斋、钱玄同、刘半农等随身服侍。章太炎演讲时声音小,只会说一口苏州土话,不能操国语。钱玄同负责向听众翻译,刘半农则负责写黑板。虽然辛苦异常,这些旧学生却以有为老师服务的机会为荣。训诂学家陆宗达藏有其老师黄侃手写的一张纸条,这张纸条夹在黄侃批点的《尔雅义疏》中,纸条上所书为某字之注释,最后两句为“忆昔申叔师亦未明此义,以之问侃,侃未能解。今此字义虽明,而师殁已数年,不觉泫然。”老师去世多年,弟子仍然念念不忘师恩,其对师道的恪守可见一斑。

  郑重其事拜师也好,长久尊敬自己的老师也罢,都是因为民国学人对学问有一种内在的热爱,对世俗的欲望不那么看重。正因为在乎学问本身,他们才对掌握知识的人有一份出自内心的追慕和敬重,他们才会不去计较为师者是否在整体学问上超越自己,拜他们为师,会不会有损面子。这种事师方式恰恰最符合以能者为师的传统师道。

  不禁想起现在一些学界中人的事师。如今某些年轻学人报考谁的研究生,先要搞清楚对方的头衔,比如是不是校长、副校长、某某基金评审专家、某个学术刊物的主编,答案是肯定的,立即趋之若鹜;答案是否定的,马上掉头而去。原因很简单,老师有头衔有面子,才可以帮助学生毕业后拉课题、评奖、升职称。而一些研究生导师呢,招生时也不在乎学生是否具备治学的兴趣和能力,只看其职位和资产,以图自己今后办事方便。

  在今日,民国学人的事师方式格外值得我们回望。

  (作者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