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
1905年9月2日,运行了1300多年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宣告废止。尽管科举制的列车走到了终点,但科学选材的讨论却并没有停下。110年过去了,我们对于科举制应该有怎样的反思?
2015年9月2日,是中国科举制废止整整110周年,随着科举制渐行渐远,我们比过去对科举制越来越能有一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评价了。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立进士科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止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1300年,对隋唐到明清的官僚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现代中国也还有深远的影响。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坚船利炮和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整个社会面临着亘古未有的挑战,曾经相当适应传统中国社会的科举制也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1901年对科举进行重大改革,不仅废止八股文体,而且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革新,引进近代政治经济考试题目和西学,使科举制开始逐渐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然而,科举制仍然无法适应风驰电掣般变迁的时世,根基雄厚的科举制还带着其强大的历史惯性在运行,使得近代新学难以有机统合到这一复杂精细的系统中去。
废科举后对科举制的评价观点,依出现时间先后,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全盘否定阶段、在总体否定中肯定其中某些值得肯定的因素的阶段、在总体肯定中否定其中某些应该否定的因素的阶段。2005年科举制百年祭之后逐渐进入第三个阶段。
在科举时代,科场成为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场域,科举、科第在人们心目中是十分神圣而崇高的名称,因此有“科第之美”的说法。由于科举选拔出大量的人才,人们对科举出身者十分敬重,因此科举时代流行着“科名以人重,人亦以科名重”的格言。科名阶层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敬重,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多数人确有真才实学。“举人、附生之所以贵于世者,谓其以诗书自致。”他们不是靠关系,不是靠血统,而是通过自身十年寒窗刻苦学习,不畏激烈的竞争,靠自己的才学,经过层层考试竞争脱颖而出,走上仕途,为政一方,取得政绩,因而能够赢得人们的尊重。
顾颉刚曾说:“忆当幼年,科举未废,得之者则亲族皆欢,失之者则仆婢亦叹,人我一心,宛然为士人之第二生命。又当事业之兴废,争讼之裁断,胥赖科甲中人一言以为定,故凡欲于社会有所建树者,必勉力挣得出身,而后足以见重于人。此何以故?曰:人民对于科举制有信仰,故对于其所取之士给以同等之信仰尔。”
科举制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是世界性的。由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曾长短不同的仿行过科举,并且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曾受科举制的影响,在绝大多数韩国人和越南人眼中,科举是他们国家历史上一个难能可贵的人才选拔制度。“科甲中来名不朽,”这是越南河内孔庙中一方石碑上的文字。而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政治家、大部分文学家、大部分教育家、大部分著名学者也都是进士出身。
二
科举制被废止的时代,不仅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时代,实际上也是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的时代。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事物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例如,马车被动力机车所取代、线装书被西式印刷书所取代、犁被拖拉机所取代……等等,因为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社会原有的许多事物已变得落后了,被淘汰是必然的结果。但是,今天我们在看待马车、线装书、犁等东西的时候,应该历史地看其价值与作用。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移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的内容,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的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已十分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20世纪是中华文化跌宕起伏的世纪,国人对中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疑惑、否定、迷茫和反思的过程。20世纪又是西方文化大行其道的世纪,中国从19世纪末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为实际上的西体中用。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许多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对西方文化俯首称臣,唯西方马首是瞻。例如,对儒学、书院和科举,都曾经历过全盘否定的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为科举正名。到了21世纪,在民族文化自觉的大背景下,中国学术界更是日益走出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逐渐被还原真相。人们日渐认识到,科举制虽然有其局限和弊端,如导致片面应试、举业至上、做官第一等等,但它对维护中国统一、促进社会流动、普及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古代社会,科举制能够不按血统和身份,排除人情和关系的困扰,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根据一个人的才学来决定其参政权,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
科举考试把古代中国塑造成了重视教育的社会。评价科举制度,不能集中观察清末废科举这样一个点,而要将科举制放在世界文明史的历史坐标上,以宏观的视野来考察。用比较的观点、兼顾废科举前后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时空背景,我们对科举制的总体评价就会与过去的看法明显不同。
在研究科举之前我对其充满了偏见,在研究科举之后我对其却有了敬意;三十年前我对科举只有坏印象,三十年后我对科举也有了好印象。
理论上说科举不是最好的,但在传统社会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选材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考试竞争具有普遍人类价值的永久性,虽然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内容如今已被历史所抛弃,但其制度设计所体现的才学本位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却越来越显示出其无尽的生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千百年中多次对比实践,证明科举考试远比其他选材方法来得公平和有效,科举制才能在传统社会历久不废。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科举制是帝制时代的考试取士制度,走出君主体制,就不可能恢复科举制了,但后来实行的考试选才办法从公平竞争原则和平等择优的方式来看,与科举是一脉相承的。
无论科举制的是非功过如何,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要素,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重大存在。不管我们是否意识或是否承认,科举文化的存在照样在起作用。因此,充分认识并深入研究科举文化,在今天还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作者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革命 | 2011-08-08 |
学习华尔街远未结束 | 2011-08-08 |
学习华尔街远未结束 | 2011-08-08 |
在民族血脉的传承下重构精神家园 | 2011-08-08 |
中国近代史带来的启示 | 2011-08-08 |
一部船政史 半部中国近代史 | 2011-08-08 |
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历史解读:思想 制度 战略 | 2011-08-08 |
马尾:“中国塔”见证船政百年 | 2011-08-08 |
马尾:“中国塔”见证船政百年 | 2011-08-08 |
回归中国本乎情理 | 2011-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