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科技创新是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环节。其中,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无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持。尤其是原始创新,其知识和技术主要来源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更谈不上科技成果产业化。基础研究对于科技创新的这种关键支撑作用,决定了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突出重要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实现创新驱动提供科技知识支撑。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原始创新的重要主体。从世界范围看,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优势明显。在美国,高校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国基础研究支出的一半以上,高校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获得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国家科学基金会经费总额的近九成。我国也是如此。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中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已经过半,大部分基础研究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也占各奖项总数的大头。可以说,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加大高校基础研究投入,提高高校基础研究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和基础研究中的优势,有助于促进原始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来源。
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上的优势,需要改变其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上投入过多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众多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通过技术市场、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渠道和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把很多资源投入到了应由企业起主体作用、靠近市场的创新下游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在创新上游环节基础研究方面优势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经费一直占研发总经费的70%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长期低于30%。而美国高校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经费总额的比例达到3/4左右。
应该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科研与经济严重脱节、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能力的情况下,高校把研发重心放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上,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在企业已具备一定研发能力、产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核心技术来源严重不足问题的阶段,如果高校的研发活动还停留在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的状态,把主要创新资源投入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下游环节,就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了。目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创新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高校往往热衷于搞短平快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却提供不了企业急需的高质量的技术来源。这甚至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瓶颈。应当看到,只有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才能驱动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二者只有准确定位,才能产生协同创新效应。在这方面,英国一些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以基础研究见长,其与企业的合作是以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在知识创新向技术创新转化过程中形成高校与企业的协同效应,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由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应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扎实的基础研究中,通过知识创新推动自主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更加突出创新驱动中的科技引擎作用 | 2012-09-25 |
在追赶超越中打造发展新引擎 | 2012-09-25 |
探索中心城市创新驱动新路 | 2012-09-25 |
探索中心城市创新驱动新路 | 2012-09-25 |
刘延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研座谈... | 2012-09-25 |
把改革作为创新驱动的“加速器” | 2012-09-25 |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建立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 2012-09-25 |
技术进步是创新驱动的核心 | 2012-09-25 |
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 2012-09-25 |
肩负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使命 | 2012-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