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赵珍 高建军
//www.workercn.cn2016-01-19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340万逐年递增到了727万,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15年,中央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新要求,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这些都旨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良好的政策支持氛围,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但在目前形势下,要求高校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列入培养目标;研究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教材;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确定必修课时和学分;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夯实学生创新创业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水平,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科学有效的课程载体。高校要以《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基础,自主构建适合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需求,设置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等模块。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原则设计相关课程的内容体系,在知识传递上体现创新性,在能力培养上具备实践性,在素质提升上注重综合性。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增加创业实训、实践课程比重,广泛开设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无缝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

  建设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大多是工商管理学科出身,虽有扎实的管理学科专业基础,但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因而讲课过程与真实的创业情境相脱离。作为兼职导师的成功企业家和行政领导,虽对创业有切身体会,但缺乏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创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关键因素难以系统化、理论化,指导过程中难以深入。因此,高校须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一方面以横向课题或联合培养等方式,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者直接参与创业实践,观察或参与企业运营实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实效;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师资来源渠道,聘请社会经济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通过创业讲座、创业培训、创业实务指导等形式,指导创业实践,分享创业经验,搭建创业者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创业教育既要向学生传授与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努力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创业实践学习平台。整合校内创业课程教学环节(如ERP课程)、校外实践学习环节(如创业实习)和校企联合实行的产学研三结合的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内创业实验室、校外创业实习基地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实践学习平台。二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大学生创业的平台。筹集创业基金,规划设立集创业理论指导培训和创业实体运营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通过创业孵化基地、校企合作、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渠道多方式锻炼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成立由书记校长负责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统一认识,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制订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方案和配套的支持、保障方案,以及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从教学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与监控机制等方面进行规范,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有序开展。二是进行创新创业分类指导。面向在校学生,举办GYB创业意识培训和SYB创办企业培训等创业培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学校已有科研成果为依托,通过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和指导学生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平台为支撑,将互联网基因注入传统产业,创新营销模式;鼓励和指导学生以商业运作力量带动公益项目发展,用创业收益做公益事业。三是做好针对性创新创业服务。一方面,依托“创业实训基地”或“创业园”,聘任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创业团队导师,开展创业沙龙和免费培训,对创业企业进行定期辅导,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完善创业服务网功能,联合开发和实施创业培训项目,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信息、培训、项目对接”三及时,为高校学生创业提供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采取拓展训练、案例讨论、实习实践、模拟仿真等形式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手段,以社团、协会为载体,持续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创意大赛等系列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灵感,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作者分别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山西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