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乡村条件不够好,招不到老师?即使招到了,也水平不足,亦或是留不住?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不少困境。日前,省政府就《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传出的一句话引发媒体关注:“要培养具有乡情的新教师。”
乡村教育是个老话题了,破解之道也众所周知,如提高待遇,完善编制、职称制度等。然而知易行难,在南京及省内很多地方,乡村教育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此次发布会在解读新实施办法时,以“乡情”为落脚点,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什么是“乡情”?什么样的教师是有“乡情”的新教师呢?
乡情的“情”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情况、情感、情怀。一个有乡情的新教师,应该熟悉乡村情况,对乡村有真挚情感,有扎根乡村、奉献青春的情怀。
根据我省的调查,一些大学生来到乡村执教后,呆不了几年就要离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乡在外地。生活习惯、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让客籍年轻教师们很难融入当地,找不到安定感和归属感。尤其年岁渐长谈婚论嫁之时,离开是最无奈也最现实的选择。新实施计划中,定向招收本地师范生的举措,正是力图从源头破解难题。本土教师生于斯长于斯,更贴近乡村实际,自然很少遭遇到客籍教师的困境。
乡情是纽带,本土教师对家乡的热爱有与生俱来,这种热爱可以转化为责任心、敬业精神,帮助他们坚守这个平凡的岗位。当然,现实中也存在本土教师一心要进城的现象,也不乏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早已融入当地的客籍教师。近年来农村教改的步伐不断加快,政策红利正在释放,但必须客观看到,很多地方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仍旧清苦。所以无论本土或客籍教师,要想真正扎下根来,对这一方土地、一方人,对教育事业,都必须有深切坚定的情感。
春节之后,网上热传各种返乡日记,对乡村文脉的凋敝痛心疾首。有识之士指出,拯救乡村最终还是要依靠教育,乡村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们在传承构建乡村文化、涵养文明乡风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乡村事务、文娱活动等,乡村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对赌博、拜金、铺张等陋习也应积极发声,用自身的道德品质感染乡民,泽被乡里。时代需要乡村教师有这样的情怀和担当。
另一方面,乡情也是双向的。乡村教师以乡情哺育乡村,乡村也要回报给乡村教师更多的情感关怀。以实打实的投入,切实改善他们的执业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的职业理想与个人发展同步实现,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总之,千万莫辜负了这份沉甸甸的乡情。
爱与智慧同行 | 2013-09-09 |
“乡愁”其实也是“城愁” | 2013-09-09 |
非遗事业进入新的时代 | 2013-09-09 |
中国文化的“老道理” | 2013-09-09 |
期待“新乡贤”归来 | 2013-09-09 |
全球视野下儒学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 2013-09-09 |
乡镇改革的关键在于县政改革 | 2013-09-09 |
乡镇改革的关键在于县政改革 | 2013-09-09 |
乡镇改革的关键在于县政改革 | 2013-09-09 |
乡镇改革的关键在于县政改革 | 2013-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