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创业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李维维
//www.workercn.cn2016-03-31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当前我国的教育应面向“创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然而,创新创业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敢于对任何问题问为什么,敢于摒弃标准答案,敢于做梦想的实现家”。要把这些精神意念变成大学生的理念,必须有个长期熏陶的过程。青年创业的首要前提是要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而创新创业意识应从小唤醒与培育。

  在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十分注重从“娃娃”抓起。瑞典在小学教学中,将创业教育融于课程和游戏,让创业的理念根植于孩子心中。美国注重把创业教育融入家庭生活,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少孩子每到夏天,就会上街摆摊卖柠檬汁,除了能给自己赚上一点零花钱,也是他们人生中最早的“创业”体验。法国也开展了诸如“在中学里办企业”“教中学生办企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办企业,而是要在学生继续学业的同时,做好未来职业选择的准备,培养他们探索创业的兴趣和意识。

  如何唤醒与培育创新创业意识?许多学者从课堂教育角度作了研究。然而课堂仅仅是学生成长教育的一部分,立足于学生教育成长的大课堂,“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另一名重要的导师。

  生活就是一场“思考的游戏”,从小实践生活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家华罗庚曾写过《统筹方法》,它描述的是如何在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泡茶四道工序间作出统筹安排,从而达到最佳工作效率的生活案例。看似简单的统筹方法却是当今社会提高生产力不可或缺的数学方法,在现代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都少不了统筹方法的运用。如果说泡茶这一生活个案给了华罗庚数学思想的启发,那么更多的生活案例就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回顾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电灯泡、电报、电影机等一个个影响人类文明的伟大发明,都与人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没有生活,就没有思考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创新创业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培育创业创新意识不是去带领孩子如何创业,而是努力培养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思考的习惯,用创新的角度和创业的心态去生活。

  生活还可以训练学生动手的能力。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技术技能培养通常与普通知识教育脱离开来,两者往往耦合不深、黏度不高。而创新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除了要有思考的本领,还要有将“梦想照进现实”的实现能力。德国制造作为世界先进制造的典范,一直被人们称赞。仔细分析德国制造的精髓,关键不在于器械装备有多么高精尖,而是制造及使用装备的人的素养。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与德国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密不可分。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在这期间,孩子们要学会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等等。

  德国提出千万不要把幼儿园变成学校的理念,他们把教育融合在玩耍中。然而,有效的玩耍就是对生活技能的学习,有意思的游戏项目就是对探索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在生活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真正的创业课程是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培养下一代人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除了课堂,父母更应在生活中寻找“项目”,以身示范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与动手能力。除了培养思考习惯与动手能力,生活带给创新创业最大的意义则是教会一个人如何负责地面向社会。

  责任,是创业者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价值。经常在生活中磨练的人一定碰到过困难与荆棘、遇到过挑战与挫折、感受过真情与冷暖、领悟过付出与回报,久而久之,人的内心变得坚强,说话做事更显得担当,“责任”二字通过在潜移默化的行为训练融入到创新创业者的血液里,变成人的气节与气质,形成了独有的竞争力。只有责任,才能让产品优秀;只有责任,才能让创新持久。(作者系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