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深识见英才
王晓河
//www.workercn.cn2016-04-12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国宝,人才是希望。用才先识才,识才须深识。

  “乒坛女皇”邓亚萍,长期雄霸世界乒坛,骄人战绩前无古人。然而,她曾是不被看好的苗子。邓亚萍5岁跟随父亲学打球,天赋极高。但进河南省队培训,几天便遭退,理由是个头太矮,没有培养前途。转而投入郑州市队,邓亚萍和队友们咬紧牙关,发愤苦练,一举打败省队。实力使省队教练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位小个子姑娘的价值,让她代表河南省队打了两场重要的全国比赛,她把国家队队员、世界冠军一路打掉,拿了全国冠军。按理说此时进国家队当无悬念,却也几经周折,几次会议定不下来,理由仍是个子矮。当时国家队总教练张燮林力主接收邓亚萍,他说:“你们认为身材不高是她的缺点,但我认为这个不一定是她的缺点,反而有可能是她的优点。打乒乓球,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主动,你要去打别人。她个子矮,看见打过来的球都是高的,所以她怎么可能不攻呢,她觉得每个球都是进攻的机会。”于是,邓亚萍进入了国家队,也开启了乒乓球运动的新时代。

  识才贵深识,目光深邃,不是简单地望闻问切,而是入木三分地看;认识深刻,不是泛泛而论,而是究其本质潜能;思路敏锐,不是随声附和,而是寻其特质特长。有此深识,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掘,缺陷可能是长处,而且是常人所不及的长处;弱项可成强项,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强项。张燮林力主接收邓亚萍,其见识令人振聋发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识人才有如此喻,既不能如盲人摸象,摸到一点便括全貌,也不能削足适履,套进框子方称人才。“小荷才露尖尖角”,才华未露、成绩未著、名声未扬,难入法眼,便与人才擦肩而过。人才如璞玉,初时并不见得有多么优秀,也不一定有过人之举,甚或有明显的不足,这就需要我们不但高看一眼,更要深看一层,破除习惯思维,打破陈识俗见,见其真本,及早开凿,破除人才发展的“紧箍咒”。

  当下,各地各单位的人才评价不同程度存在强调论文专利等量化标准、注重学历资历等显性指标的现象,忽视了人才的“软实力”“潜实力”。因此,必须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片面评价标准,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评价人才,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类别人才的差异化评价标准,注重从群众口碑中闻品行、从业绩成效中看能力、从工作生活中观作风,让人才真正以综合素质来论高低。如此,人才才会脱颖而出。

  深识不具,浅识不断,许多人囿于成见,遗为成规。诸如体育运动身高比身矮有优势,干工作学历高比学历低有水平,等等。有些成规不错,成见也不可怕,但是僵化于心,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情况就不妙了,不但先入为主,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把人看扁了,还会无端怀有戒心,对人才拒之门外。姜子牙渭水垂钓得遇文王,方得出头;韩信门旁持戟得遇萧何,方得拜帅。破除沉锚效应,广布识才之眼,畅通荐才之道,完善选才之规,坚持德才兼备,用智慧的眼光、实践的标尺和望闻问切的方式来辨德识才,就要尊重人才的个性差异,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看大节、看发展、用其长,才能还英雄以本色,给人才以公道,才能将大批人才的心思、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上来。“熊庆来慧眼认华罗庚,华罗庚睿目认陈景润”,皆为美谈。怀爱才之心,具护才之胆,有荐才之力,从事业出发,为人才脱颖而出甘愿腾窝让位,为人才度化甘愿蹲身俯首,就会及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

  卢梭说过:“人类的真正感情,最不应该让成见给束缚了。” 精准辨别评价人才,慧眼独具,源自对事业崇高的责任感。站在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强盛不衰的高度,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气,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功夫,才能敏锐地发现人才。事业心不重、责任感不强,目光必然短浅,视野必然狭窄,对人才就会视而不见。慧眼识才,要有待人处事的高境界。多些大局大识,少些小肚鸡肠;多些同门相重,少些勾心斗角;多些相扶相持,少些相轻内耗,境界高,眼界宽,就会人才济济。独具慧眼,要在实践中练就,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

  “政以才治,国以人兴”。面对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激流勇进的新潮流,我们急需大批富有朝气、思维敏锐、接受新生事物快、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人才。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眼光,让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更多更好的人才大显身手。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