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全国已有16个省份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大学是时候研究自己的招生方案了”,只有彻底摆脱“接生”的惯性,实现高度的自主选拔招生,大学才能从生源供给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促进“双一流”建设。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使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走向更加具体与明晰,其中一个重要信息是,“大学是时候研究自己的招生方案了”。
大学招生将进入个性化时代
为充分体现追求公平、科学选才的高考改革精神,切实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以及“招考分离”等高考改革目标进程,《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的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要“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制定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同时还要“建立招生问责制,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这一系列意见表明,随着高考改革向纵深发展,大学研究并推行自己的个性化招生方案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招生办)常被诟病为“接生办”,主要原因是,在“志愿+院校+成绩”的录取模式下,招生办只需依照考生分数由高到低渐次录取,额满为止,没有真正发挥大学的招生主体性,把一项复杂的人才选拔工作简化为一种近乎机械的人才接收工作。这种确保“高分不落榜”的人才分流机制,实则牺牲的是人才选拔的信度和效度,忽略了院校背后的专业双向选择权,维持的只是一种表面化的低水平考试公平。所谓发挥高校招生主体性,就是高校根据所设专业学习发展的能力与性向需求,精准选拔培养对象,将合适的培养对象选拔到合适的专业学习,实现“生校”双赢,以达到人尽其才的高水平考试公平。新一轮高考改革首次将高校办学的专业性摆放在高校招生的重要位置,目的在于要化“同质”为“多元”,凸显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实力及人才培养目标,深层次推进高校走差异化、特色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新高考改革趋向构建的“志愿+专业+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模式,其实质是高考招生的本质回归,是科学选才的内在驱动力在推动大学进入个性化招生时代。
大学个性化招生方案的定位
弄清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招生方案,是大学研制个性化招生方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作为招生主体,最主要的功能莫过于人才培养。根据这一规定性,大学招生方案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即有利于大学更好地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否则就失去其本质意义。因此,大学招生方案在理论上应符合三大规律:一是要符合因材施教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二是要符合因材施考、全面评价与兼顾偏才怪才的人才选拔需求规律;三是要符合循序渐进、发掘潜能及因人而异的人才成长规律。在实践上做到两点:一是考查内容与人才知识结构相符,即考试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且与专业人才培养所需具备的基本学科知识和非学科知识结构相匹配;二是考试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统一,既要处理好“考与教”的关系,又要正确认识“考与教”之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和地位,二者是培养特定规格人才的手段而非目的,不可偏废更不可本末倒置。
大学个性化招生方案的研制
研制大学招生方案是一项系统、动态的工作。首先,要明确研制主体与责任。《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发挥学校招生委员会在制定招生计划、政策及规则等方面的作用,招生委员会应有学校法人或代理人、学科或专业代表、职能部门代表以及教授、校友及在校生代表等构成,形成一个集思广益、监督有力并确保各方利益充分表达的招生机制。其次,要正确把握研制基本原则。大学招生方案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一方面要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大局,遵循国家(教育部)年度高校招生工作的总体规定;一方面要符合学校规模控制与质量提升需求,适应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发展以及生源变化等实际需求。再其次,要廓清研制内容与程序。就内容而言,既要全面了解学校各学科门类(专业)的开设情况及其特点与优、劣势,判清各专业学习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性向,设置合理的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等具体搭配方式和比例要求,还要根据专业发展定位和生源变动及时调整年度招生方案。就程序而言,要严格遵守招生委员会人员确定与公示、招生方案研制与调研、意见征求、方案公示与信息反馈、方案报主管部门备案(审批)、正式方案对外发布等流程,以确保招生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及公正性。
大学个性化招生时代新格局
一流生源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前提或基础条件之一。所谓一流生源,不仅意味着考生具备相当优势的智力与非智力素质,还意味着考生对大学尤其是对学科(专业)拥有高度认同感与浓烈求知兴趣,只有二者高度匹配、相辅相成,而不是学非所欲或欲非所学,才能谓之一流生源,否则即是打折的一流。
新一轮高考改革确定要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消除高校“三六九等”现象,凸显大学办学特色、优势学科及专业的重要性,从生源供给侧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事实上,自2014年浙江省试点启动“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意味着我国大学招生将进入新时代,形成新格局,即打破传统的依据高校办学层次由高到低分批次招录的旧局面,形成以学校办学特色、优势学科、强势专业为引力导向的“一校一方案”招生新局面,避免高校“一俊遮百丑”,用整体相对高水平掩盖部分相对低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合理状态,以实现人才与专业的高度匹配,而非人才与院校的一般匹配。实践表明,从大学“入口”处优化人才选拔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人才与专业的精准对接才能促进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未来中国大学招生将进入一个拼专业、拼学科和拼办学特色的个性化招生时代。同时,为保障考生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充分选择权,考生或可同时申请多所大学,也将出现同一考生同时被多所院校录取的竞争格局。
若大学不研究自己的招生方案,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尤其是招生自主权,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大学彻底摆脱“接生”的惯性,化被动为主动,才可能实现高度的自主选拔招生,才能从生源供给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作者系湖北大学副教授、湖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如何科学地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 | 2009-02-12 |
高考改革新方案:能走多快 会走多远 | 2009-02-12 |
香港高校为何能走在亚洲大学的前列 | 2009-02-12 |
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责任和作为 | 2009-02-12 |
推进招考改革:找准公平与效率平衡点 | 2009-02-12 |
中考改革:来自世界的声音 | 2009-02-12 |
名牌大学2014年高招“新法”释放哪些信... | 2009-02-12 |
民办校“小升初”免考的背后 | 2009-02-12 |
人人都需要学习的教育学 | 2009-02-12 |
高考新方案渐次推广是最优选择 | 2009-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