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坚持继承性民族性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陈祥健
//www.workercn.cn2016-05-23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性任务,并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特点与属性作了精辟概括,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要从“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三个主要方面来把握。这一精辟论述,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结合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下面仅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问题,谈点初步认识。

  我们认为,继承性与民族性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共性规律,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赖以成为“中国特色”的特质属性。

  (一)巨人的肩膀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依凭。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都不是从天而降、凭空生成的,它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每一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大家的思想和学说,都成为后来者成长进步的基石。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科学如此,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如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秉持厚重学术积淀和民族传统、充分借鉴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并总结当代中国实践之伟大创造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料,特别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等三方面。这三方面资源都各自汇聚了一大批对人类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作出巨大贡献的名家大师。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浸淫在他们深邃的精神世界里,传承着他们的思想遗产,吸吮着他们伟大创造的丰富养分,我们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有所突破,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样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文化传统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意义,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能够给我们“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优秀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能够超越时间限制,体现出中华文明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独特精神、独特立场、独特视角和独特方法,它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是因为它始终能够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滋养,提供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承载。这就是我们必须“向后看”的重要原因。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构成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思想基础。回顾学术史,许多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我们无不能从中缕析出其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血缘,无论是王国维的文艺美学研究,陈寅恪的史学研究,还是钱钟书的文论研究等等,莫不如此。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又在客观上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二者相生相长,相得益彰。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奥妙所在。

  (三)伟大的实践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至关重要。中华优秀文化历来有着“知行合一”的伟大传统。“知”从“行”中来,“行”从“知”中获取智慧力量,同时又引领于“行”、服务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解决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样问题,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问题,强力推进改革攻坚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扭转西强我弱传播力格局提高国际话语权问题,推进从严治党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时代呼唤,作出鲜明而有力的回答。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不仅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素材,也为伟大理论、伟大思想的创造与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同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是中国当下独特而伟大的实践课题,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特征,都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自己的话语和中国式的版本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答卷。这当然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提供了强大动力。

  坚持继承性,体现民族性,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观念与行动同步而行。

  一要坚持不忘本来、拓展增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质的规定性。从这一规定性出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下大力气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学习好、研究好、继承好。同时,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要在“不忘本来”的同时,坚持“面向未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扩大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增量。

  二要增强文化自信、思想自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首先取决于文化自信和思想自觉,取决于建立在此之上的开放心态和融通能力。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成果浩如烟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名家巨子灿若繁星。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强大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思想自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立足于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返本开新。福建文化底蕴深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一大批思想大家,属于福建的就有朱熹、李贽、林则徐、严复等。我们应当增强福建的文化自信,继承先贤光荣传统,勇于站立时代潮头,奋力开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八闽学派。

  三要坚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前提在于文化自信和思想自觉,关键在于开放心态和融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吸纳一切为我所用的思想观念、理论方法,从而壮大自我,提升影响力。要有世界性的眼光,对于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有能力予以发现、品鉴和欣赏;要有包容性的态度,不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在比较、对照、批判中加以吸收;要有融通转化的本领,能够将各种有效的文化资源融通转化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养分;要有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能够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针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富有中国智慧的理论、观念、立场、方法,生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本,体现中国风格,展示中国功力,产生世界效应。

  四要坚持立足当下、推陈出新。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们正在经历的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给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立足当下、推陈出新,这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要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认真研究解决当下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要增强理论创新,针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新实践,拿出具有原创性的中国解决方案; 要加强学风保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力戒学术浮夸,惩戒学术不端,提倡从严从实,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统一起来;要健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人才、经费管理办法,营造激励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