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学术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
陈金龙
//www.workercn.cn2016-06-0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指出了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学术自信是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基础、构建能力及未来前景的积极心理状态,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对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自信何以必要

  学术自信是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键。学术体系主要承担概念生成、知识创新、理论建构的任务;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的支撑,离开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将流于空泛;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呈现和表达,没有学术体系作为内涵,话语体系只能徒具形式。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之间,学术体系是核心,对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至关重要。

  学术自信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树立学术自信,有利于中国学术界凝聚共识,遵循“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同时,提升学术自信,通过建构学术体系与学术话语,向国际社会诠释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我国的学术影响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学术自信有利于矫正学术崇洋心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与对外学术交流的延伸,一种崇洋心理在中国学术界滋生蔓延。有的学者简单搬运西方概念、范畴、理论来评判中国现实,或用中国经验来证明西方概念、范畴、理论的“普适性”。这种盲目崇拜西方理论、放弃学术话语主动权的现象,是当前中国学术界自信不足的表现。矫正和克服这种错误心理,需要切实增强中国学术界的自信,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学术自信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引领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研究和解决当今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问题,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唯有如此,才能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作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中华文化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从中汲取有益养分,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和民族性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为中国学术构建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中国30余年改革开放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回答和阐释,要以高度的学术自信,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学术自信何以生成

  立足中国实际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学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学术自信的生成,要破除学术崇洋心理,从对西方学术的盲目崇拜、话语依赖中解放出来。要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通过对实践问题的求解,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在提升学术品质上下功夫,推动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同时,要改变目前学术评价标准,立足中国实际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掌握中国学术的话语权、评判权。

  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学术自信生成的前提条件。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更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注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学术自信的生成有赖于对外交流。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方面,中国学者最有发言权。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观点,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就全球治理、国际规则制定等人类共同话题表明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打造中国学说,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当前中国重大社会思潮新态势研究”阶段性成果)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