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软约束硬措施结合 治理学术不端
——五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儒林外史》中有位牛浦郎,偶然得到同姓诗人牛布衣的一本诗集,仗着诗人孤独离世知者不多,就自刻印章把诗作窃为己有,还冒充牛布衣招摇撞骗。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冒充他人恐怕已经不易。但是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者,却依然大有人在。从近年来媒体爆出的涉嫌学术抄袭的事件来看,从一流名校到普通院校,从博导、博士到本科生,从研究所到创新型企业,几乎没有一个领域能够置身事外,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全文阅读)
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四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近来最“红”的学者,大概非韩春雨莫属了。这位来自河北科技大学,被人笑称为“三无副教授”——无行政职务、无海外经历、无知名度的学者,连续十年没怎么发论文,但一发就一鸣惊人,其领导研发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为人类“打开另一扇基因编辑的大门”。虽然韩春雨的经历确实很有话题性,但看似偶然的成功,只不过再一次印证了学术界公认的常识:做学问要想真出成绩,首先要耐得住寂寞。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学术是一场马拉松,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全文阅读)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三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当今学界,常见一“景”:不管时代展现出多么丰富炫目的色彩,一些学人总习惯躲进小楼、闭起眼睛,孤芳自赏地炮制凌空蹈虚的高头讲章、隔靴搔痒的空言浮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乍看去,烟霞满纸、宏论滔滔,细究起,充其量只是“琥珀中的风景”“茶杯里的风暴”,徒费纸墨,于事无补、于人无益。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后不久,25岁的法国政治理论家托克维尔和朋友博蒙远赴美国,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运用。“我的希望,是从美国找到我们可资借鉴的教训。”5年之后,托克维尔凭借《论美国的民主》显身扬名。1898年,世变之亟,张之洞以“持危扶颠之心、抱冰握火之志”写下《劝学篇》。两年后,摆在英国媒体面前的译本让他们心头一震:“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全文阅读)
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二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在一个古典文学的研讨会上,几位长者就当前文化领域内的某政策问题辩论了起来,从政治到社会,从历史到哲学,极其热烈。而在座的几位中青年学者则默默无语,问及原因,原来是对于这些政策关注不多,平时也不太习惯讨论政治和社会问题。其中一位青年学者感叹:“我们以前只是专注于做我们学科内部资源的研究,整个学术界也还没有形成关注当代社会、关注政治生活的风气。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向上一辈的学者们学习。”
其实何止上一辈学者,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方面就有着深远的传统。先秦诸子不必说,就是后世的“班马”“李杜”“韩柳”,乃至欧阳修、范仲淹、陆游、关汉卿、曹雪芹、蒲松龄,再到近代的严复、林纾、王国维以及“鲁郭茅巴老曹”等,对政治、对社会、对人民的关切已经融入了他们学术文章的血肉和灵魂,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家国天下”传统。(全文阅读)
著作等“心”更可贵
——一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从前盛赞某人著述丰富,常用“著作等身”一词。在写作艰辛、出版困难的古代,能留存下几卷呕心沥血之作以遗后人,那就是“立言”的不朽功绩了。在地方志的艺文志或经籍志里,很可能要写上一笔,从而名垂青史。
进入现代社会,出书作文对于普通人而言都已经不是难事。尤其是近些年,学术研究逐渐进入“课题时代”,加之学术普及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书籍和著述已然褪去原有的神圣光环,成为众多流水线“产品”之一种。倘若今天还有哪位学者自诩“著作等身”,甚至把著作堆起来与自己的个头一较高下,那真是要贻笑大方了。(全文阅读)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 2015-05-30 |
这是一个能够产生思想的变革时代 | 2015-05-30 |
加强党的领导 涵养优良学风 | 2015-05-30 |
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协调推进 | 2015-05-30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 | 2015-05-30 |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力军作用 实现哲学社会科... | 2015-05-30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 2015-05-30 |
习总书记“5·17”讲话突出问题意识指明... | 2015-05-30 |
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 2015-05-30 |
让哲学社会科学焕发时代光彩 | 2015-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