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民族史学科要体现民族性
彭丰文
//www.workercn.cn2016-08-22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民族史学科肩负着研究和阐释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程的历史重任,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加强中国民族史学科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国民族史学科要体现民族性,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需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突出中国历史独特性。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中华文明。研究中国民族史,不能忽略这些重要历史背景。中国民族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中解读民族史。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民族关系、历史事件应保持客观的立场,进行辩证全面的分析,既要避免刻舟求剑、以古非今,也要避免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要突出历史意识,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历史活动、历史贡献作出客观评价,突出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民族史观。

  突出中国民族发展史自身特点。交融性与整体性是中国民族发展史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以往的中国民族史研究中,较多关注的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族别史、民族关系史,对各民族在发展进程中的交融性与整体性关注不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休戚与共、水乳交融,逐渐产生了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血缘认同,最终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国民族史研究应扩大研究视野,加强对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认同的研究,注重考察各民族交融互动、融为一体的历史进程,从而在整体上对中华民族形成进程有宏观上的把握。只有把握住交融性与整体性这两个突出特点,才能彰显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突出民族史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长期以来,在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理论研究与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明显不足,特别是一些研究简单采用近现代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生搬硬套一些观点,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存在曲解和误读,消解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民族史研究应当加强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客观看待各种学术理论,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学术成果。对于近现代西方学术理论,既充分了解、合理吸收,又绝不盲从、简单照搬。应根据我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史学科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进行整理、提炼和总结,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史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副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