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增强师生文化自信
郑萼
//www.workercn.cn2017-10-12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分享到:更多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为新形势下更好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

  一、深刻领会增强师生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文化建设的内容、任务、意义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文化领域的成功探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拓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时代光芒。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把文化自信提到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有其内在逻辑,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内在要求,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根基。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能否有效传承创新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培养未来优秀师资的师范院校,如何让下一代更好赓续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显得特别重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既是高校履行职责的应有之义,也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社会上不同思想文化在高校交流交融交锋,部分教师和青年学生面临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是摆在高校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当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相互叠加、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形势,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不仅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为重要,而且也是高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人才的迫切要求。

  二、增强师生文化自信的积极探索与生动实践

  首都师大坚持以教师教育为办学特色,以服务首都基础教育为己任。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雄厚、艺术教育特色鲜明,建立了有学科依托、有学理支撑的特色平台和实践基地,着力引导师生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思想道德文化为龙头、知识文化为基础、审美文化为追求的文化育人格局。

  以思想道德文化为龙头,在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中增强文化自信。学校着眼于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将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把核心价值观这种“德”,内化于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校园文化、管理服务和制度建设“六融入”模式,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健全了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典型选树、社会实践、文化涵养、关怀保障“六着力”师德建设体系,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到“四个相统一”。搭建了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平台,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更多研究生学习、研究、宣讲和实践理论,确保思想道德文化育人有抓手、有平台。

  以知识文化传授为基础,在夯实学科知识中增强文化自信。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始终紧盯教育教学,注重向学生传授厚重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由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设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巩固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教师身在课堂、心在课堂。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传授,关注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强化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知识教育。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建设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文理艺术相融合、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课程体系,强化课程育人功能。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强化实践取向,组建教师教育学院,探索本科师范生直升教育硕士制度,搭建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助力人才培养的新平台,确保知识文化育人有举措、有成效。

  以审美文化为追求,在美育中增强文化自信。美育是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也是情操和心灵的教育。学校抓好顶层设计,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着力统筹书法、美术、音乐和舞蹈等美育资源,开发美育“慕课”课程,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衔接,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启迪心智,涵养心灵,感受文化的魅力。重视艺术实践,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借助各种艺术形式,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更加自觉涵养审美情操、提升艺术品位。发挥人文和艺术学科特色,整合研究力量,成立美育研究中心,打造美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新平台,确保审美文化育人有载体、有特色。

  三、强化文化育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的成效

  多年来,学校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引导师生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滋养,丰富涵养,提升品位,达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传颂了民族精神,在打造筑“根”工程中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学校传统文化资源深厚,书法、音乐、美术等专业别具特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条件得天独厚。通过举办艺术季,打造书法文化、绘画文化、摄影文化等“美焕文心”主题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传统文化教育品牌,《追梦红楼》以音乐形式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境内外演出70余场,中央电视台“向经典致敬”栏目播出。创作古典美学舞台作品《墨色》走向世界,以乐舞书画形式展示了传统文化精髓。组织音乐、美术等专业师生赴延庆开展秀美乡村活动,宣传民俗文化,传播中华美德。设立“欧阳中石书中华美德古训展”,以书法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暑假“中华美德万里行”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美德播撒在广袤大地上,既让学生了解了党情国情社情,又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切实增强了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传承了红色基因,在推进补“钙”工程中增强了对革命文化的自信。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斗争而孕育形成的,体现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思想内核。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注重研究如何加强革命文化教育,依托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抓住与河北“两平两馆”共建这一契机,开展革命精神传承与红色文化研究等18项合作共建活动。学校组织中层干部赴八路军总部旧址、红旗渠实地学习革命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干部将学习收获转化为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建立实践基地,持续开展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特别是到井冈山开展情景式教学,接受革命文化熏陶,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复排《长征组歌》,弘扬革命文化,用艺术的方式演绎传播长征精神。这些文化育人新举措,进一步补足了“理想信念”之钙,对增强师生文化自信起到了很好推动作用。

  传播了科学理论,在建构树“魂”工程中增强了对先进文化的自信。学校党委建立“大思政”工作理念,研究制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中心组学习引领作用,不断提升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制定落实《教师集中理论学习规则》,增强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育人意识;组建理论宣讲团,形成领导干部讲党课、专家讲理论、师生广受益生动局面;坚持以“教师示范、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生主体、校园文化、网络阵地”等为着力点,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被中宣传部确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单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用心用情培养新疆学员予以充分肯定,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些文化育人新成效,既是学校重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彰显,也是广大师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在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上下功夫,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的开展,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打牢文化根基。(郑萼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