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四年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长足进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觉性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日益巩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一、充分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雄踞人类思想高峰。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犹如一轮红日,照亮着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在人类思想史上,至今还没有哪一种思想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占据道义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是“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工人阶级的圣经”。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横跨国度、超越时代的魅力,就在于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追求。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并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植根于当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深刻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丧失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深刻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这一根本性、原则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坚持为人民著书立说,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研究成果。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引领和伟大旗帜。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有魂有根,才能更好地识别唯心主义观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谬论,进而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守科学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伟大认识工具。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
三、努力践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实践要求
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把学习研究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引向深入,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彰显担当作为。
强化理论武装,把党校建设成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流红色学府。党校作为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员,使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教育引领学员勤学经典、通读原著、深悟原理,做到学思结合、学而悟道、学以致用,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忠实践行者。
深化理论阐释,把党校建设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高端学术殿堂。党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安身立命之本和最大优势所在,要突出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结合新的实践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基础理论上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回答,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研究透彻。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优势,认真研究、阐述党的思想理论,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境界。
加强思想引领,把党校建设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前沿阵地。党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这一政治优势,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坚持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为坚持和巩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出积极贡献。
搞好资政服务,把党校建设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型重点智库。党校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是理论人才和领导干部聚集地、理论与实践结合点,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研究,加强对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对策性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当好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要建立健全智库建设协作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兼)、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