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一场“大直播”,投射出戏曲人的激情与困惑

单跃进
2020-05-28 09:17:12  来源:解放日报

  疫情以来,剧场打烊,戏曲演出戛然而止。然而,前不久的上海,发生了一桩戏曲演出传播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12小时戏曲全媒体大直播”。有报道称,这场直播全网观看收听用户超过260万人次。如若将其转换成剧场数据,便是近3000场的观众,接连看了四五场戏演出的海量。当然,这是一种假定的换算,用来说明“大直播”覆盖之广泛。12小时的直播,名家川流,诸腔尽显,实况展现了全国戏曲人同心抗疫的精神情怀,也隐约令人感受了戏曲终将面临的一些困境。

  “大直播”以“致敬英雄,艺起前行”为主旨,似乎“高举高打”了。然而,这八个字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疫情初始,便有戏曲院团或以“致敬英雄”,或以“艺起前行”为号召,在公众号里频频推出反映抗疫精神的戏曲节目。微信自媒体,成了各地戏曲人表达心声的天地,其中不乏广为传播的帖子。有位花脸演员将《智取威虎山》李勇奇那段“二黄”重新填词,唯一保留的原词是“亲人哪”,将这三个字赠予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唱得声情并茂,让人心颤。还有一段《奇袭白虎团》严伟才的“西皮流水”,经重新填词,用来表现举国抗击、打败疫病的决绝意志。戏曲有融入时代的传统,素来崇尚“文以载道”;热衷“高台教化”,戏曲人亦不乏直接投身社会运动者。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题词褒奖上海伶界“急公好义”,便与沪上伶人潘月樵积极参与辛亥革命活动的事迹有关。

  可见,此次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倾力推动的“大直播”,在主旨上充分契合了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担当。也使戏曲人几个月来累积胸间的能量和愿望得到一次集中迸发。他们在网络云端的表现,一如在剧场直面观众时的真切。直播中,武汉京剧名家朱世慧先生的一句“我,想念舞台”,撩动了多少戏曲人的心里潜藏。

  是的,疫情之于戏曲,无疑是雪上加霜。失去舞台的戏曲人,其内心的焦虑,行外人怎么想象和揣摩,都难以接近其幽深之处。其间,戏曲人纷纷涌向网络,因陋就简做出各色小视频,在斑驳迷离的信息潮流中,竭力彰显着自身艺术的存在。即便只在原本就熟悉的圈子里传播,也是聊胜于无的心理慰藉。其危机感与求生欲的相互包裹,投射出戏曲人在遭遇困境时的禀性,那便是原始生命力量的顽强。纵然他们本不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但依然勇敢地冲进这片陌生的世界。

  近代以来,中国戏曲的命运可谓多舛。几度社会转型,世风变迁,戏曲忽而被顶在风口,忽而被拍入谷底,但戏曲就像神话传说中的“不死鸟”,总是在绝境中赢得新生。这种不死的生命禀赋,来自戏曲人骨髓里的创造精神。或许,有人并不认同此说,反以为戏曲热衷于守成。其实不然。中国戏曲从来就是一个自由流变的发展过程,好似一条由无数声腔竞相争流的生命大河。今天的戏曲剧种,能够伫立世间,多是与时俱进的佼佼者。诚然,它们原始的生命禀赋会因为世事的平静顺遂而蒙上几分慵懒,甚而陶醉于时代的荫护,而此次疫情的突如其来,确乎是给世人击一猛掌:世间没有恒定的不变,唯有变化才是永恒。戏曲人自是敏锐感知了未来演艺环境的不确定性。

  疫情,终将是要远去的。但是疫情之后带来的心理延宕,似乎于冥冥之中告知我们,世事变化的时间轴线正在被搅乱和压缩,变数不可预测。戏曲是到了祭起长于创造的禀赋和利器,积极催生自身生存能力的时候了。倘若顺境中的戏曲曾以守成为生存支点,那么逆境中的戏曲必将以创新发展作为生存的支撑。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很多年来,其实已经有戏曲人在勇敢探寻戏曲发展的新路径。

  探寻之一,学习现代环境下的戏曲传播方法,尤其是提高戏曲传播的有效性。就近看,仅上海就有一班非常优秀的年轻京昆艺术家,在互联网上弄得风生水起,聚起一批粉丝。还有上海京剧院与网络公司携手的京剧皮肤手游项目。往远看,霹雳布袋戏从草台班到电视、电影,再到网络播出平台,直至成为动漫产业。让艺术传播回归艺术,其意义不止于焕发传统艺术的魅力与内涵,也将引发戏曲艺术本体的表达变革。

  探寻之二,乃是更具本体意义的,即戏曲剧目的创作观念变革与创新。疫情后,辞别了安逸的戏曲人,不再羞于创造与创新,而是深知游离时代人心的戏曲演艺,终究难以俘获时代人心。创新与创造,是上海戏曲人安身立命之本。素有独特的观念优势、人才优势和运作优势的上海戏曲界,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让戏曲作品“演人世,讲人话”,让平凡的演艺成为市民的喜闻乐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纵使疫情来袭,人们一旦躲过了它的肆虐,还将走进这曾经牵肠挂肚的戏曲剧场,上海仍将是中国戏曲创作和演艺的高地。

  一场“大直播”,投射出戏曲人的激情与困惑,堪称难得。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