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发生矛盾,一方需要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况,自然也有,更多的情形是双方各有过错,区别只是谁的责任更大些。“不出恶声”,该放下及时放下,我们才能腾出手来做应该做的事。
有个熟人,最初交往时,我觉得他人挺好,热情、开朗、有想法、也不戴面具。可没过多久,我对他的好感就变得无影无踪了。原因是他有次与别人发生了一点冲突,本来不值一提,却一次又一次地在我面前说对方的坏话,还将道听途说的事情描述得栩栩如生,似乎他就在跟前。他攻击的那个人,其实我也很熟悉,此人确实有不少缺点,但决不像熟人描述的那样不堪。时间长了,我有意识地疏远了这个熟人。
《战国策》里有篇文章,叫《乐毅报燕王书》。乐毅最初为燕将,曾联合韩、赵、楚、魏等国军队攻打齐国,获得重大胜利,连下70余城,正积极准备进攻剩下的聊城、莒、即墨时,信任他的燕昭王死了,惠王即位。惠王中了齐国反间计,认为乐毅有异图,派别人代替他领军作战,命令其迅速回国。乐毅害怕回国后性命不保,逃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王趁机反攻,又夺回了失去的城市。燕惠王害怕赵国起用乐毅来攻打已经兵疲粮尽的燕国,写信给乐毅,一面向他道歉,一面责备他不听命令,乐毅第一时间回复燕王,专门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其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那就是:“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说得真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出身、遭际、性情彼此相异,要做到心心相印、事事相随是极难的,产生误解、发生纠葛的几率倒是很大。人与人发生矛盾,一方需要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况,自然也有,更多的情形是双方各有过错,区别只是谁的责任更大些。“不出恶声”,该放下及时放下,我们才能腾出手来做应该做的事。
“不出恶声”,源于对他人的善意。一些人喜欢引用“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觉得人太忠厚,得到的会是恩将仇报。他们唯独不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中真正的“蛇”与“狼”数量是非常少的,更多的是可以被感化的天鹅与翠鸟,如果我们为了少数的“蛇”与“狼”,以邻为壑,一言不合,即恨不得将对方剁成肉酱,天鹅与翠鸟也有变成“蛇”和“狼”的可能。
长期炒股的人有一种止损思维。所谓“止损”就是:当股市行情不好,自己手中的股票可能长期下跌,就及时将它卖掉,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限度里。我们的情感也是这样。与熟人或朋友发生矛盾,内心实在无法原谅他,可以不再交往,但千万别将对方妖魔化。老是将其当个了不得的事,见一个人就要倾诉一次,发泄一番,不仅会给倾听者带来许多情绪垃圾,自己的心情也会处于经常性的亏损中。
两位名人面临朋友交绝时的选择让人肃然起敬。曾国藩曾经真诚地帮助、提携过左宗棠,左宗棠官司缠身、走投无路,曾国藩将其引进军营;左宗棠领兵打了些胜仗,曾国藩又建议朝廷任命其为浙江巡抚。然而,曾左两人的性格大不一样,常常发生争执。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攻克南京,左宗棠向朝廷密奏说其谋事不周、虚报战功,导致幼王和李秀成逃走,朝廷因此下诏责备曾氏兄弟。尽管曾国藩对这件事很恼怒,但他只是跟左宗棠不通音讯,并没有在人前说他的坏话,甚至还叮嘱弟弟与儿女不要评论左宗棠。胡适跟鲁迅曾经是好朋友,后来,由于性格和政治选择的缘故,两人渐行渐远,鲁迅在杂文中一次次抨击胡适,胡适从来不“以牙还牙”。鲁迅逝世,苏雪林无底线地攻击,作为老师的胡适专门写了一封信给苏雪林,替鲁迅辩解,并建议苏雪林说人论事要心平气和。
交绝不出恶声,未必就是君子,却是君子的道德起点之一。
(作者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