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史上并无“李有叔”

马斗全
2020-06-15 15:55:38  来源:北京日报

  古代有个关于官员廉洁至极的“灭烛看家书”故事,近年来忽然热传了起来,这或与人们对官场腐败状况的关注和忧虑有关。所谓“灭烛看家书”,即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所记,有州官极清廉,见京中来件中有家书,“即令灭官烛,取私烛阅书。阅毕,命秉官烛如初。”热传文章说不用公家蜡烛看家书的廉官叫“李有叔”,从而使“李有叔”这个历史人物广为国人所知。笔者书架上有早年所购《竹坡诗话》和与周紫芝同时的朱弁所著《曲洧旧闻》,《曲洧旧闻》亦记“灭烛看家书”事。所以笔者多年前已知此事,并且曾撰文谈论。但却只知该廉官姓李,却未听说过名“有叔”。

  北宋人已不知“灭烛看家书”者之名,所以只是记其事而不载其名,今人缘何而得知其名呢?对于笔者此前闻所未闻的廉官“李有叔”,按照通常情况,应该是其他古籍中记有其名。积习使然,笔者为此查《宋史》和多种史书,也查不到“李有叔”其人。越是查不到,就越是想查清。因为《竹坡诗话》和《曲洧旧闻》不但没有说该官员名“李有叔”,而且特别说明“不得其名”。

  此事甚可疑。笔者思欲弄清是怎么回事,好知道这个“李有叔”究竟从何而来,因为有一种预感,隐约觉得:若非有新发现的宋代资料,问题很可能出在“诸父”与“有叔”上。因为《竹坡诗话》有“诸父”语,而“诸父”指叔伯辈,即父亲的兄弟,通常多指叔父。

  于是只好查阅、梳理了大量有关文章,知道“李有叔”之名出现于2000年。

  有位胡成宏先生,发表于2000年第6期《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第10期《湖北社会科学》、第12期《前线》及其他一些刊物的《有感于“灭官烛看家书”》,如果未曾依据或参考他人文章的话,便应该是第一次提出“李有叔”之说:雪夜读闲书,闲书不闲。忽一日,读明代郑渲《昨非庵日纂》记载的李有叔两则故事,引起我极大兴趣。李有叔曾经在京城里做官,后来又到地方……

  此后,好多文章就都说“李有叔”灭烛看家书。

  因此使人怀疑,莫非是明代竟然发现了新资料,或郑瑄(胡文“郑渲”,应为“郑瑄”,或系扫描之误)误读宋人书而搞出个“李有叔”来?当然只有找郑氏《昨非庵日纂》来查证了。查阅两种《昨非庵日纂》,终于弄清了“李有叔”的来龙去脉。果如所料,是后人误读了宋人文字,凭空搞出了个历史名人“李有叔”来。不过不是明人郑瑄,而显然是今人搞出来的。又恐系整理者误人,因为如今有些古籍整理者所作注释、解说,多有误人子弟者。嗣后总算从网上购得所谓“文白对照全译”《昨非庵日纂》,知整理者不误,而基本可以肯定是今人之误。

  郑瑄《昨非庵日纂》卷二该条有关语,系转述《竹坡诗话》所记,而把“李京兆诸父中,有一人尝为博守者,不得其名”,简为:“李京兆有叔,尝为博守,忘其名。”说李京兆有位叔父尝为博州太守,惜不知其名。不幸而被胡把“有叔”错当作了人名。令人甚感奇怪的是,其下分明有“忘其名”三字,怎么竟会认为“有其名”,还把错误文章多次发表。而一世许多文人,也并不细究,更不寻读原书,只是跟着以讹传讹!

  这个笑话闹得实在太大了,而让当今读书界、文化界被着实“幽了一默”。

  (作者为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