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青少年人生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提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是劳动者的本色,是无产阶级劳动观的基本要求。生活中不乏厌恶劳动、逃避劳动,而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者,甚至错误地将劳动划分等级,认为只有从事脑力劳动和管理工作才是高级劳动,而厌恶和鄙视体力劳动和基础性工作。事实上,劳动创造一切,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所谓“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要通过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对劳动的感情和热情,从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中感悟劳动的伟大和崇高,培养其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的价值观念。通过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让青少年认识到劳动只有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实现青少年劳动者身份的自我认同,以劳动者自居,以劳动者为荣,时刻不忘劳动人民本质,不改劳动人民本色。
提升团结协作,服从大局的品质
团结就是力量,大局就是格局,缺乏团结协作和大局意识将一事无成。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崇尚叛逆,大局观念淡薄,不善团结协作,缺乏团队精神者有之。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有效沟通,导致社交障碍,“宅”了身体也“宅”了心灵者亦有之。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社会。团结协作和服从大局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现实要求,单打独斗终将孤掌难鸣。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在劳动的目标设定、方案设计、分工协作和目标达成等各个环节中,在付出辛勤汗水的劳动过程中,体验有效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义,在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中感悟互帮互助和集体力量的伟大,真正树立起集体意识、服从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做到悦纳自己、欣赏他人、心有大局。
提升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品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明星崇拜和“佛系”思潮,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青少年探究未知和开拓创新的热情。然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能否培养出一代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青年,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结合创新案例和社会生产实践,体现劳动教育的启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广大青少年既可以从创新案例中触发灵感,喷涌各种奇思妙想,激发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也可以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并不断对自己的创意和方案进行检验和优化,在劳动中成才,在劳动中成长,胸怀创新之志,手有创新之力,热衷创新之行。
提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些人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动力,存在贪图享乐、喜欢攀比、崇尚高消费等现象。有些人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和家庭,成为“巨婴”和“啃老族”。有些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没有恒心,做事半途而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磨炼意志的必由之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培育青少年自强不息的精神,目的在于使其学习上勤奋刻苦,工作上锐意进取,生活上朴实无华。广大青少年在劳动过程中磨炼意志品质,锻炼和强健体魄,形成敢于吃苦,能够吃苦,乐于吃苦的精神,有助于铸就强大的受挫能力和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在困难面前打不垮、压不弯、折不断。
提升谦逊感恩、责任担当的品质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由于过分的宠溺,个别青少年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认为自己所享受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缺乏对他人劳动和付出的应有尊重和珍惜,缺乏对自然和社会应有的敬畏和谦逊。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让青少年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意。让广大青少年认真学习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感受榜样力量。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同,搭建劳动平台,支持青少年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增强责任担当意识,诠释青春意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一代代青年人手中传承接续、兴旺发达。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