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管仲的水利思想

牛志奇
2020-06-19 16:10:37  来源:学习时报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水利思想,主要分布在《管子》一书的《牧民》《立政》《乘马》《水地》《五辅》《度地》《地员》等7篇中,内容涵盖治国与治水、水行政管理、水的哲学、水的自然现象等。管仲的水利思想,宏观层面涉及国家与地方管理体制,微观细致到水管理者的职责,而治水与治国与社会管理更是充满了哲学思辨。
        治国与治水相关论
        春秋战国时期,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思想文化得到了繁荣,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水利事业也得到了大发展,水利工程普遍兴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诸侯国纷纷崛起,争夺霸主地位,首先建立霸业的就是齐桓公,正是他任用管仲,并采用了管仲对于治水的建议,正如《度地》所说:桓公曰:“善。仲父之语寡人毕矣,然则寡人何事乎哉?亟为寡人教侧臣”。同时,齐桓公也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力强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从重视水利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治水到治国,从治国到国家强大,雄居霸主地位,为春秋战国后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思想和物质的条件,其中水利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管子·度地》中,通过管仲与齐桓公治理国家的对话,阐释如何治水,并论及两者的关系。管仲首先立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桓公问何为五害?管仲对曰:“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即水、旱、风雾雹霜、瘟疫、虫为五害,五害之中,以水害为最大。除五害则国家可治。管仲把治理水害列为治国之首,这一论点对后世影响深远,自秦汉起水利成为公共事业,上自朝廷,下至州县地方政府,水利是主要政务。
        《管子·立政》篇中更深入地阐释了治水与富国的关系。“国之所以富贫者五……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这段是讲:国家之所以贫或富,取决于五个条件,治理国家有“三本”,安定国家有“四固”,而富国则有“五事”——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这里的“五事”之一就是水利:沟渠不能全线通畅,堤坝中的水漫溢成灾,国家就会贫穷。作为富国的“五事”之一,说明在古代的中国,水利是农业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对水利非常重视,特别是实施了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是一个诸侯国走向富强、兼并弱国的“资本”。春秋时期的黄河流经齐国属地,齐国地势较低,受黄河水害之苦严重,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於齐,则通菑济之间”,是讲在齐国,则于菑(即淄水)、济二水间修建渠道。又据汉代贾让叙述:“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是讲齐国离河25里筑堤以防洪,齐国有了堤防的保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免除了水灾的危害。以上这两个记载,提供了齐国在修建沟渠、堤防的史实,也印证了管仲的治水措施对于齐国强盛的重要作用。
        明晰职责,以法治水
        《管子·度地》中齐桓公问管仲消除五害的办法,管仲回答说:“消除五害,以水害为先。请设置水官,委派熟悉治水的人负责,任命大夫和大夫佐各一人,统率校长、官佐和各类徒隶。然后挑选水官的左右部下各一人,用为水工头领。派他们巡视水道、城郭、堤坝、河川、官府、官署和州中,凡应当修缮的地方,就拨给士卒、徒隶修缮。管仲在这里强调了消除五害,以消除水害为首要任务,建议设置水官,并对水官设置的层级、职责、名称等予以明确,这应该是我国古代水行政管理体制的雏形。在《立政·省官》中专门明确了“司空”的职责:排泄积水,疏通沟渠,修整堤坝,以保持蓄水池的安全,做到雨水过多时无害于五谷,年景干旱时,也有收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由司空、司徒、司马和司寇分管土木工程,劳役、军事、刑法等,其中水利工程的兴建及管理是司空的职权。齐国水管理体制的建立、水官的设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古代水行政管理体制,对于以后历朝历代的水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管仲所倡导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一系列的社会制度的改革。
        美学意境与哲学思辨
        《管子·水地》:是整个著作中唯一一篇独立成章的关于水的论述,对水的论述别具特色,是对水的认知在哲学层面上的独特揭示,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篇开宗明义:“水,具材也”,是讲:水是具备一切的东西。接着从水的颜色来比附人的“仁”与“诚实”:“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是讲:水柔弱而且清白,善于洗涤人的秽恶,这是它的仁。看水的颜色虽黑,但本质则是白的,这是它的诚实。接着从水的流动性来揭示“义”与“谦卑”:“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是讲:不拘泥什么地方都可以流去,直至流到平衡而止,这是它的义。人皆攀高,水独就下,这是它的谦卑。谦卑是“道”的所在,是帝王的气度,而水就是以“卑”作为聚积的地方。这里将自然水的品性、颜色、动能比附与人的德、仁、道、义和帝王的“气度”,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反映,也是管仲集法家、道家、儒家为一体的思想渊源。《水地》还提到:“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水聚集在玉中就生出玉的9种品德。九德,指贤人所具备的9种优良品格,据《尚书·皋陶谟》中记载的“九德”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水因此也可以作为衡量人的品质的标准。
        《管子·牧民》中还把水与政令畅通联系起来,“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是讲把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把财货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把政令下达在流水源头上。这里把自然状态的水比喻为颁布实施政令像水流一样,畅通而至,容易推行,这样才能顺应民心。
        以民为本举六兴
        管仲的民本思想是很有特点的,首先他认为治国的前提条件是富民。在《治国》中说:“凡治国者,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也。”为达到治的目的,首要任务是让民富裕,要富裕必有具体措施。所以管仲又提出了“六兴”的具体措施。《五辅》中:“所谓六兴者何?曰:辟田畴,利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六兴”是富民的重要措施,具体到治田和鼓励农耕、村社建设以厚民生;在水利上就要疏浚积水,修通水沟,挖通回流浅滩,清除泥沙淤滞,打通河道堵塞,注意渡口桥梁,以给人们提供便利。“六兴”的提出是管仲民本思想的核心要义,水利作为“六兴”之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应该是“兴水利”最早理念的来源,所以,300年后,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对水利作出了定义,“水之为利害也!”,这是中华民族在与水旱灾害不断斗争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并上升到国富民安的高度来认识,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兴国安邦之大事,管仲在春秋时期就提出“六兴”之水利,是他认识到民贫不能长治久安,治国应让民众安居乐业,是富裕起来的重要所在,从社会发展的意义来理解是超前于他所处的时代。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