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法典教育,既要引导他们全面学习了解民法典的基本内容、时代特色、重大意义,树牢法治信仰、提升法治素养,又要督促他们依法行使好民事权利、履行好民事义务,奏好学习民法典、践行民法典、传播民法典的“三部曲”。
拓展载体丰富形式,奏好民法典“学习曲”
为确保大学生学习民法典获得“内化于心”的良好效果,应与时俱进拓展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形式。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民法典宣传普及联系最紧密的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该课程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与运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内容。将民法典学习融入其中,要注重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增强学生对宪法价值的认同。
以青年微团课、微党课为补充。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可在青年微团课、微党课中开辟民法典学习专题,引领大学生全面了解民法典的定位、内容、特征、实施和运用等,并注重结合校园热点和大学生关注焦点。
善用新媒体、融媒体平台产品。与传统普法节目《今日说法》等相比,当前各类新媒体、融媒体平台推出的普法短视频等产品生动有趣接地气,能让民法典通俗易懂,更能激发青年一代的学法兴趣。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普法讲座、法庭旁听等活动。社区是开展普法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应带动家庭成员参与所在社区开展的民法典普法活动。旁听民事案件庭审,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最直接、最具有冲击力的普法教育,有利于让民法典从“纸法”转化为“活法”、入脑入心。
外化于行推动“善治”,奏好民法典“践行曲”
“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是法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当代大学生及广大高校学习民法典须外化于行,自觉成为民法典践行者,积极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为核心,用好民法典。大学生应紧密结合民法典学习,廓清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内涵和关系,妥善处理可能遇到的民事法律问题。比如民法典破解了长期以来大学生关注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道德与法律困惑,为他们看待和处理高空抛物、高铁霸座、见义勇为等社会热点事件构建了法治底线、提供了行为遵循。大学生学习民法典后所表现出的相应的遵纪守法行为,可纳入其综合素质评价。
以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为重点,用好民法典。高校须依据民法典相关条规,建构全方位保护师生合法权益的制度体系。应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完善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校治理运行模式。民法典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独立成章,也要求高校建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规避信息泄露的管理风险。
维护法律法治权威,奏好民法典“传播曲”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传播民法典要义精髓,做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生力军。
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民法典的感召力。在认真学习、化用民法典基础上,大学生们可通过担任普法志愿者、参与民法典宣讲团等方式,为广大群众传授民事法律规范、阐释民法典学理、讲述民法典的编纂历程和民情关切,助推提升全社会严格执行民法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民法典的对外传播力。民法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大学生在对外传播民法典时,应重点讲好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本的立法宗旨,以及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立法过程,通过生动讲述法治故事诠释中国法治自信,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