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文教

“新中文”学科建设须回归和实现固有之“道”

余江
2020-08-11 08:40:55  来源:光明网

  我们现在有种现象,一说到“新文科”建设就更多地是忙于寻求怎么去建成“新文科”,说到“新中文”学科建设也同样是忙于寻求怎么去建成“新中文”学科,总是急于寻找到一条达到所谓“新”“一流”的捷径,而往往顾不上去思考或没有理解把握到底什么才是“新文科”、什么才是“新中文”学科?为什么要建设“新文科”、为什么要建设“新中文”学科?可以说,当前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风气对学科专业建设影响是很大的。

  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什么”“为什么”属于“道”的范畴,“怎么做”属于“术”的范畴,明道先于求术。对学科和专业建设而言,道明则求术就有了方向,离“新”和“一流”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道不明则求术就失去方向,离“新”和“一流”的目标可能欲速则不达,甚至南辕北辙,只是为新而新、盲目求新、以新为秀而已,其下专业更遑论“一流”!

  对中文学科而言,当下之所以要大力提倡建设“新中文”,是因为近百年来“旧中文”有着越来越偏离其应有之“道”的弊端,必须革故鼎新。这里要特别指明的是,我们着力要建的“新中文”之“新”,更多的是针对近百年来“旧中文”之旧,而非更古远的“中文”。其一,百余年前,中国尚无学科概念,更无中文学科概念。其二,百余年来,尤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教、学、研, “中文”越来越拘泥于语言文学学科领域,“中文”的“学科化”越来越严重,可以说在中国传统学问中,“中文”学科不但从无到有,且是学科化进程最明显、最快捷、最彻底的领域。虽说人类知识分类、分学科、分专业是知识丰富、发展的结果,依现代学科理论设立中文学科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对“中文”而言,过分的“学科化”却使其离“中文之道”逾趋疏远。这正是“旧中文”之弊的根源所在。

  百余年前,数千年间,中国虽无中文学科之名,但在中国学问中,中文无处不在,中文的影响无处不在,中文之道无所不在。以汉语为代表的中文或称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成果载体与集中体现,“中文之学”更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与民族气质,理论追求、科技发展与文明进步……等等,各方面形成全方位的、渗透式的影响,宏大而深远,相融而不可割离,可知可感而难以言说。可以说“中文”成为了中国知识之“体”,中国学问之“基”——这就是“中文”固有之“道”,是近百年来“旧中文”学科越来越忽略之“道”。因而,“新中文”学科的建设,应该重拾之“道”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中文”学科建设,就要以中文学科之道的回归为目的和方向。

  道明而术相随,按现代学科理论,中文学科作为纯人文学科要回归和实现前述固有之“道”,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其一,要打破知识类型的壁垒。人类知识大致分三类:第一类,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掌握、创新改造自然的方法,如工学等技术学科;第二类,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研究人际社会活动与改造、发展社会的方法,将社会问题中能得出规律、能相对量化的部分成其为学,比如经济学、法学等;第三类,人文(humanities):严格意义上来说,人文不是科学,无法用方程式表达、难有定则,不宜称人文科学,直称“人文”更合适。以上三大领域本来就难于截然划分,相互间多有交融,作为“人文”领域的“中文”过去本来就是融于其他学科,符合人类知识产生发展的事实和规律,打破知识类型壁垒,回归相融状态,也就可以回归中文之道。

  其二,要打破现行一级学科分类以及专业设置壁垒。我国现行学科专业体系分13大学科门类,110个一级学科,500多个专业,“中文”是指“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5个本科专业、8个研究生专业,如果说从打破学科门类壁垒的层面谈“新中文”建设还略显空乏、不易切入的话,那么从同一层级的一级学科或专业层面,打破壁垒,则显得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其实我们过去的“文史哲一家”早已有良好的传统。

  其三,要特别重视与新技术结合。“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在2017年提出,就要求将新技术融入到哲学、文学和语言等课程之中,实现跨学科的融合和交流。“新中文”学科建设也不应忽视与新技术的交融。新技术与中文学科结合,可能在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创造新的科研条件与成果、完善中文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和责任、促进一流的国际合作……等等,可以诸方面产生强大推力,空间无限,超出想象。“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创新,有人预言,由此产生新的专业,甚至新的学科皆在情理和预期之中。

  以上关于“术”的三点思考,说的是共性的问题,各高校“新中文”学科建设的明确路径、方法、项目,并无放置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模式,还应根据各校综合情况选择和具体化为各具特色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道”宏大而“术”丰富,不同学校只能是“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了。

  如果说,过去近百年中文在“学科化”的道路上专心致志地狂奔突进,那么,现在中文学科应该到了认真思考阻止学科边界固化、回归中文学科之道、丰富重塑中文学科内涵的时候了——这也是“新中文”学科建设的根本内在动机。

  (文章来源于2020年7月29日作者在青海民族大学“新文科”建设高级研讨班上的报告)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中文教指委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

编辑: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陈望道一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在践行信仰中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将一切奉献给了国家与人民。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陶行知: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二十年

    陶行知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至今仍然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激励广大知识分子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肝胆相照、风雨同舟,致力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