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循证教育多重角色,发挥循证教育理论和实践融合的价值
循证教育具有强烈的工作逻辑特征,它会涉及多重角色。在教育领域,这些角色包括学术研究者、智库工作者、中小学实践者、政府和学校决策者等。正如在循证医学领域,医学院教授、临床医生、医学研究者的多重角色一样,这些角色可以是分离的,也可以集于某个个体于一身。当大学教授针对大学人才培养开展循证教育的活动时,他们既是教授又是研究者,可能还是智库工作者;当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开展循证教育的活动时,其角色是实践者或决策者。循证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不同体系领域的不同角色能够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循证教育体系建构的价值,使教育理论和实践真正融合。
循证教育体系构建需要集研究者、教师、智库工作者于一身的一体化角色。循证教育在不同领域对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价值,就以教师教育的领域而言,我们把未来教师(师范生)培养视如医学院的未来医生培养,医学生在医学院教授和医院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参与病人的治疗,同样师范生的培养在大学教师教育者和现有中小学在职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此外,循证医学中的对象可以是未来的医生(医学院现有的学生),也可以是在职的临床医生,循证教育中的对象可以是未来教师(大学中的师范生),也可以是现有的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医学和教育学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这是循证教育实践的范畴。
循证教育体系构建需要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者之间平等的合作。循证教育强调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彼此互相关注,相互合作,使得教育研究者关注教育实践中的现象或问题,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或建构的理论(practice-based evidence)能够应用到教育实践,帮助教育实践者解决问题,进而使得教育实践朝利益相关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Research-practice Partnerships)。大学研究者和中小学的实践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早已形成,但没有以循证教育的逻辑使合作关系服务于教育实践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因此,循证教育可以实现政府的教育决策者、教育行政管理者、中小学学校校长及其管理团队、中小学教师、大学研究者、教育咨询组织的研究者以及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等相互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的建立。
循证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和融合,通过这种融合促进教育学的“有用知识”体系的形成,以改变当前教育学知识体系“无用”价值的层面。
(作者:朱旭东,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志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