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文教

思想的傲然风骨

商志晓
2020-09-21 15:06:36  来源:学习时报

  由批判精神、理性思维、辩证方法筑底,以能动特征、超越境界、创造品质支撑,借科学追求、公道准则、价值立场传颂,思想之长足见,思想之优尽显。思想当应自豪,思想足可骄傲。自豪与骄傲,是思想具有的一种气质,是思想应有的一种风度,由以形成为思想的傲然风骨。

  傲然,指高傲、坚毅不屈的样子。若偏向贬义去理解,则为傲慢、目空一切。总体看,人们用“傲然”一词多具褒义,指称一种不俗风范和自信气势。用以状物,如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中说:“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用以论人,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所言“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即无论隐居还是做官都无非分之想,常常都傲然而意足。

  一说到“风骨”,我们会想到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天然隽永,飘逸狂放,“善笔力者多骨”(卫夫人)、“常欲使其透过纸背”(颜真卿),那种章法回环灵动、体势刚健有力、结构严正整肃的风骨;会想到建安诗歌(特别是五言诗)特有的文风,鲜明爽朗,健力优美,将现实的冷峻与强烈的抒情结合,以激昂慷慨的风格呈现。“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的感唱,展现出“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在融通诗歌、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基础上,“风骨”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美学范畴。刘勰的《风骨篇》论辞述情,倡导“风骨之力”,避戒“风骨不飞”,文章务必铺辞捶字,以达精练如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所论可谓精到至极。

  在中国历史上,“风骨”不只讲文论诗,而且还用以说德论人;不只有“魏晋风骨”“建安风骨”之说,还有“道家风骨”“儒家风范”之誉。古人常以“风骨”联通刚强、刚毅、威武,视风骨为刚健中正、达观进取的人格和品德。《道德经》讲“我独异于人”“不自为大”,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孟子讲大丈夫“善养浩然之气”,以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子罕)等,都是在一定层面对风骨的一种注解,是以风骨品人的一种表达。

  思想的傲然风骨,与论文说人所指,本质上有相通之处。思想本身是“文”,“文以载道”,需卓然而立;思想通达至“人”,人自昂然,需筋骨挺直。傲然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邓世昌,始终为人怀念;不事权贵的李白、范仲淹,常被作为傲骨文人提起。思想的傲然风骨,在于思想的自信与自尊。思想的自信,来自内容的坚实依托、体系的完整缜密、结构的系统严谨、逻辑的起承顺畅;思想的自尊,源自观点的鲜明犀利、思维的通达开阔、论说的辩证理性、立场的坚守不移。“吾心信其成,则无坚不摧;吾心信其不成,则反掌折枝之易亦不能。”(孔子)《墨子》有言:“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君子处于事业发达时不堕落,处于事业低谷时不灰心丧气,如能达到此种境界,纵然身处寻常巷陌,侧身于走卒贩夫,也不会有愤世嫉俗之情,概因君子本心有着充分的自信。思想有了这份自信与自尊,即便“行踪落落,对影长愁”,亦能“傲骨嶙嶙,搔头自爱”(蒲松龄)。

  细究探微,思想的傲然风骨何以得来?思想因何而傲然、而坚毅不屈,因何而风骨、而刚健进取呢?

  一为求真求道。求真,即求取真切、实在、事相;求道,即求取道理、因由、实质。求真务必遵从现实、尊重客观、遵循情状,求道则意在真理性认识、本质性思考、规律性把握。求真是第一步,是获取经验、引起表象进而让“知性活动运作起来”的前提。“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康德)。我们须以真实的眼光看待真实的世界,从中得出合乎事相的真实认识,形成合于情状的真实见解,以达至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把握。“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荀悦《申鉴》)。求真是求道的基础,是思想赖以形成的正确进路和有效起点。有了对事物本真的把握,我们才能进一步去获得对事物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解,获得对事物深层次本质特征和蕴涵其中的规律性的系统思考。恩格斯强调:“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思想起于求真,但贵在求道;思想以求真为本分,以求道为使命。致力于求真求道的思想,自然是光明磊落、无所畏惧的,必然是受到尊重、充分自信的。

  二因为民为公。思想何为?简言之,为民为公。为民,即因乎民意、关乎群情、服务大众;为公,即恪守正义、循合文明、指归天下。世间所有“存在”,无论实有,还是虚在(关系、理念等),其意义都与人相联,都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关系中得到说明。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以“属人的世界”的视野看,思想属人,思想惠人;思想致用于人,施利于人。思想视域中的“人”,不限于个体与团体,主要指向大众、人民、大多数人,着眼于并服务于人的社会和人类的整体发展。立场在兹,思想为民之际,亦是为公之时,为民之中含为公,为民同时即为公。思想为公,在于思想倡导公平、维护公正、树立公信,在于思想追求人类美好、致力世界良序、谋求全球和谐,更在于思想始终抱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理想。民与公相联,为民与为公相通。着意为民,必摒弃私利;执念为公,必去除偏狭。唯有这样的思想,才是真正有作为的思想;而这样的思想,也必然是豁达坦然、傲笑天下的。

  三能舍欲舍命。求真求道、为民为公的思想,方能舍欲舍命。舍欲,即舍弃利益、丢却恩怨、去除私欲;舍命,即甘于奉献、无惧牺牲、宁愿殉命。舍欲舍命,是思想有所作为必然的付出与奉献,是思想超越自身应该达到的境界。思想者身处特定的时空和条件,难免受到各种牵绊和制约,但思想必须是自由张扬的,必须挣脱现实的牵绊和制约,让勇于冲破束缚的思维放飞翅膀,在登高望远处翱翔。“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深邃告诫,何尝不是对自己艰难坎坷探求真理之路的写照呢!积40年之久,研究资本的秘密和运行规律,马克思承受被驱逐流放、诽谤中伤的屈辱,承载病痛折磨、儿女夭折的悲伤,承担赊欠房租、无米下锅的困苦,终成皇皇巨著《资本论》,指导无产阶级摆脱苦难命运的伟大斗争,指引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指明人类社会奔向美好的未来前程。这是何等的耗损与牺牲,是透底的去欲与舍命。思想如此之伟大与不朽,怎能不卓然而立、傲视于世呢!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九一八事变之后,黑云压城,一种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笼罩于社会。鲁迅先生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一篇杂文,对悲观论调予以驳斥,鼓舞了民族自信心。“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这样一个作为“中国脊梁”的群体,让苦难中的中华民族没有倒下,引领数万万劳苦大众昂然前行。同样,在那个乱云飞渡的年代,中国人与中国共产党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有了“思想的脊梁”。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中国人民“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中国脊梁”与“思想脊梁”,携手傲然。是“中国脊梁”,扛起了民族大义;是“思想脊梁”,挺起了民族精神。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艾思奇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

    艾思奇很像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为暮霭沉沉的旧中国盗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天火”。

  • 竭忠尽智 执着探索

    今年8月30日,是张闻天同志诞辰120周年。张闻天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不可能”是如何变成“可能”的

    串起一个个“大事件”以及“小细节”,可以更真切地感触到新中国71年的峥嵘岁月,可以看到几代中国人是如何用汗水、智慧乃至鲜血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