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月14日,为期3天的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落下帷幕。慕安会素有防务安全领域“达沃斯论坛”之称,与会人员和议题相当广泛,但本届会议安全报告的主题“无边的危机、鲁莽的破坏者、无助的守护者”,却俨然成为当前欧洲安全局势的一个注脚。从旁观者角度看,本届慕安会讨论的几大热点都“扎堆”在欧洲周边,将欧洲面对多元安全威胁的疲态与窘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俄罗斯仍是欧洲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余悸”。会上“涉俄”的讨论,几乎都会演化成欧美代表对俄的“口水围攻战”。而刚于2月10日召开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决定更具冲击性:将通过扩充快反部队、轮换调防、定期军演、增加海空巡逻等方式,在东欧部署更多“前沿军力”,以落实2014年北约威尔士峰会制订的“战备行动计划”。波兰防长还呼吁北约及美国在本国“永久驻军以抵御威胁”。面对如此明显的矛头指向,与会的俄总理梅德韦杰夫不得不郑重警告:“世界将滑向‘新冷战’”。北约秘书长则回击俄“在用核武器及军力咄咄逼人地吓唬欧洲”。不绝于耳的彼此指责之声,凸显的是俄西之间的严重分歧,更是欧洲人对俄的深深忌惮。
作为本次会议的一个焦点,难民危机与恐怖袭击风险相叠加,将欧盟素来追求和标榜的“团结”冲击得七零八落。史无前例的难民潮仍未明显减缓,欧洲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负担日重;德国科隆的大规模性侵案和法国加来难民营的流血冲突,令欧洲人对难民的耐心和包容正接近临界点。欧洲人对“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凭借难民身份搞渗透的担忧和对美国隔岸观火的埋怨,欧洲国家之间关于难民接收配额的龃龉,各国内部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争吵,在慕安会的会场上都一览无余。会议期间,北约应欧盟之请,派出首批舰队前往希腊爱琴海协助打击难民偷渡网络。然而,泛滥的难民潮,又岂是区区几艘军舰所能阻挡得了的?事实上,在人道主义压力之下,北约舰队的任务“只限于监控,而非阻止或遣返难民船只”。
叙利亚局势作为难民潮的重要源头,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本届会议的热门话题。2月11日在慕尼黑举行的叙国际支持小组第四次外长会,虽然以一纸声明带来一丝和平曙光,但叙局势仍处在“打”与“谈”的十字路口。沙特、土耳其等国“将向叙派遣地面部队”的高调表态,以及叙国内各派力量的“埋头酣战”,都预示着叙局势的前路多舛。叙“边打边谈”的拉锯状态一日不除,欧盟的难民潮梦魇就一日难以消除。
欧洲在为周边安全态势焦头烂额的同时,美国却在一旁隔岸观火,敦促盟友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美国罔顾慕安会“跨大西洋安全问题论坛”的底色,在会上热炒网络安全和朝核问题,暗示“不愿为欧洲安全埋单”。而其在会前竭力渲染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关于俄“60小时击败北约、攻陷波罗的海三国”的报告,则明显是在诱压欧洲加大军事投入、为自己充当对抗俄罗斯的“马前卒”。
欧洲不少有识之士认为,随着国际及地区形势的变化,欧洲已基本耗尽“冷战红利”,安全危机和经济、社会危机相互交织,使欧洲日益陷入被动的战略处境,一体化前景也因此蒙上阴影。欧洲要有效应对复杂而紧迫的多重安全挑战,唯有“内强能力、外促合作”,即:在欧盟内部推进更多改革,尤其要完善政治框架,推进共同安全政策;在地区及全球安全事务中“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秩序框架”,与其他大国形成建设性、合作性的互动关系,但这些恐怕并非美国所乐于见到的。
中国国际战略环境再审视(上) | 2011-01-10 |
中国国际战略环境再审视(下) | 2011-01-10 |
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 2011-01-10 |
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不是出了问题? | 2011-01-10 |
为什么西方国家需要政治变革 | 2011-01-10 |
这是一个国际政治金融化的时代 | 2011-01-10 |
由主观臆断到正确决断 | 2011-01-10 |
共创中欧美好未来 | 2011-01-10 |
权威论坛:美国亚太战略有点力不从心 | 2011-01-10 |
透视“政治大秀场”上的民粹主义(权威论坛) | 2011-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