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图①:今年5月28日,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主席玛丽娜·勒庞(左三)与欧洲议会中其他极右翼党派代表出席欧盟总部的记者会,表示对欧洲极右政党在新一届欧洲议会成立党团充满信心。
“阿拉伯之春”引发的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巴西、泰国等国的街头政治运动,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治势力的异军突起,都显示出民粹主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民粹主义思潮及其引发的社会运动对有效治理构成挑战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闫润鱼(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韩冬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赵 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产生及原因
源于19世纪中晚期,同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息息相关,在其中扮演反对者的角色。有研究认为,社会不平等和教育落后是滋生土壤
闫润鱼:关于民粹主义,目前还没有被广为接受的权威定义。但总的来说,民粹主义强调惟“民”是从,即万事皆以顺从民意为依归,突出“平民大众”与“精英”的对立。依据精英主义的理论,大众与精英之间,总处于对抗的状态,以大众对抗精英为特征的“民粹”思想和行动,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可能出现。不过,现代意义上民粹主义的兴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之后的19世纪后半期。这时,在俄国、美国西南部、东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几乎同时兴起了一股要求改变现状的民粹主义思潮。
赵晨:民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同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息息相关,并在其中扮演反对者的角色。
民粹派中的“人民”代表的是农民和农场主。俄国民粹派认为农村中的“村社”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主张发动农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地主统治,跳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美国这一时期也在南部和西部农业地区出现美钞党、亨利·佐治的“土地单一税”、脩义·龙领导的“分享财富”等民粹激进运动,这些民粹主义思潮主要反映的是美国乡村中独立农场主对大银行、大土地投机商和铁路公司的反抗。20世纪30至60年代,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一些政府被西方称为“民粹主义政权”,原因是瓦加斯、庇隆等军人背景的政治领导人依靠城市化过程中被政治边缘化的城市下层民众上台,修改宪法长期执政,在执政期间实行国有化经济政策,反对欧美公司对拉美的经济殖民和盘剥。
韩冬临:在全球范围内,19世纪俄美的民粹主义通常被称为第一代民粹主义,20世纪中期,在西亚、北非以及拉丁美洲建立了一系列民粹主义政权,其中尤在拉丁美洲最为兴盛,被视为第二代民粹主义复兴的象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粹主义在欧洲和北美发展,体现在民粹主义政党的壮大和各种民粹主义运动的爆发。相较而言,民粹主义的魅力型领袖在拉美、西亚和北非取得国家政权,将民粹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政治;而北美和西欧的民粹主义虽然有公众的支持,并没有获得国家政权。
有研究认为,社会不平等和教育落后是滋生民粹主义的土壤。拉美地区的不平等始于历史上以大庄园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度,随后是现实生活中巨大的收入差距。相比西欧和北美,拉美、西亚和北非的教育显得极为落后。20世纪早期,美国的识字率约为90%;而民粹主义兴盛的拉美地区普遍识字率低下。同期阿根廷的识字率只有52%,玻利维亚仅为17%,哥伦比亚是32%,古巴是41%,墨西哥是22%。来自拉美的社会调查数据显示,民粹主义情绪在低教育水平和贫困人群中有更多的支持者。落后的教育使公众缺乏政治素质,从而更加期盼魅力型的领袖出现,也更加容易相信民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