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继美国国务卿克里和防长哈格尔先后访问亚洲后,奥马巴总统也将访问亚洲。美国高层接连出访亚洲,被普遍解读为美国加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举措。去年10月,因为联邦政府“停摆”,奥巴马被迫取消亚洲行程。有舆论认为,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虽雄心勃勃,但产生了许多负面效果,力不从心的一面也正日益显现
多尼伦(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李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布鲁斯·克林纳(美国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陈刚(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由冀(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阿德里安·森韦林(欧洲议会议员,原罗马尼亚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考迈尔·卡瑟姆(土耳其国际战略研究组织副主席)
内涵
相较于“重返”,“再平衡”更能体现美国亚太政策对资源配置重新调整的意图
多尼伦:亚太再平衡战略设计之初有几个原因:一是基于过去60年美国在亚洲影响力的判断;二是对21世纪美国的繁荣与安全将与亚洲紧密联系的认识。2009年奥巴马政府执政之初,对美国全球外交政策进行盘点,要考虑美国之前在哪里过度投资,在哪里缺少投资,怎样能让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当时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在中东投入了过多的军事资源,而在包括亚太在内的地区投入的精力则过少。起初,有些人将这一战略命名为“重返亚太”,“重返”是一个太强烈的词,并且容易让人误解美国将完全撤出在中东的投入转向亚太。相较于“重返”,“再平衡”更能体现该政策对资源配置重新调整的意图。
布鲁斯·克林纳:每当叙利亚、伊朗或东欧出现危机时,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投入都会受到质疑。但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战略要点从欧洲、中东和阿富汗转移,二是在目前亚洲各国间存在领土争端背景下,美国实现对其东南亚盟友的防务承诺。美国在澳大利亚部署25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李文: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动力源自其危机感和进取心。奥巴马执政之初,恰值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衰退,加之长期深陷对外战争泥潭,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国力式微、自信心受挫。为适应内政需要,美国的对外战略需要有缩有进,保障重点。从地区层面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亚太地区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亚太地区多样化的合作机制和形式削弱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集体性崛起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构成挑战。从全球层面看,金融危机引发了关于美国实力及其全球领导地位的质疑和争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目标是维护其在该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地位,防止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大国强势崛起对其地位构成颠覆性挑战。
奥巴马曾承诺,在其任期内,美国绝不当老二。永远维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符合美国的利益和愿望,但自身状况欠佳与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使美国切实感受到挑战和危机。通过实施再平衡战略,美国做出些姿态甚至采取些必要行动,增强自身在亚洲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即使客观上达不成遏制中国崛起的目标,但期许能起到某种制衡作用,并对盟友和国内民众有所交代。此外,亚洲是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为了振兴经济,较长时间地维持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美国需要依托亚太地区,加强并深化与亚洲各国的合作和经贸往来。
阿德里安·森韦林:美国主动从欧洲抽身,将注意力集中到亚太地区,这一思潮并不是从奥巴马政府才开始的。一些观察者早就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对美国将越来越重要,美国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太平洋事务上。奥巴马上任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朗。但是截至目前,这一战略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美国从来没有说清楚。
考迈尔·卡瑟姆:美国重视亚太有两大考虑:一是亚太地区经济持续繁荣。美国在该地区的出口和投资不断增加,2012年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出口额达到3200亿美元,与中国的贸易额近5000亿美元,亚太地区已成为美国经济优先考虑的地区;二是美国与亚太地区许多国家有着重要的政治军事关系,在该地区有很多军事基地,这一地区任何形式的危机冲突都会对美国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
陈刚: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落实动力是要汲取亚太地区的经济活力,拉动美国经济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异军突起。美国必须加强和亚太地区国家间的合作,才能保持其经济增长。美国国务卿克里今年2月对亚洲国家的访问,表明美国希望在外交和经贸领域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间的合作,淡化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军事色彩。这符合亚太地区国家和美国的利益,因为军事加强意味着对抗,而亚太地区国家更需要的是和平。奥巴马4月对亚洲四国的访问将延续克里访问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