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2017年学者案头书
//www.workercn.cn2017-12-25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城市化网络化是空间塑造的典型方式

杨雪冬

  流动是这个时代的症候,在流动的过程中,我们跨越着不同的空间边界,也在创造着新的空间。空间的转变,带来的是乡愁的泛起、陌生感的侵袭以及自由的憧憬、活力的迸发。这些复杂的情感,已经成为快速城市化中国的典型特征。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想围绕“空间与治理”这个主题进行一些研究,浏览了不同学科关于空间的著作。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方面出现了“空间转向”,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关注空间问题。这些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空间并不是被动的、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被塑造的、多层次的,并且空间也塑造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丘吉尔曾说,我们建造了建筑,然后建筑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在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各种力量参与其中,而国家和资本的作用更大。城市化和网络化是当下空间塑造的典型方式。

理解国家的空间特征

  尼尔·布雷纳和鲍勃·杰索普等人合编的《国家/空间读本》是一本关于空间理论的入门读物。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各种要素跨边界流动加速,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转化,国内次国家行为体利益诉求和能力的提升,使得国家权力的行使与领土边界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书收录的文章,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国家领土特征的变化、国内政治空间的塑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这些讨论对于我们思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的国家特征变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建筑的政治功能

  英国建筑评论家迪耶·萨迪奇的《权力与建筑》一书认为,建筑,特别是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是对有限的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动员和分配,象征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或者一个时代,也反映了权力者作出的政治判断。作者讲述了许多经典建筑设计和建设背后的故事,让读者了解到这些载入建筑史册、让观众叹为观止的建筑,并不单单表现了建筑师对于建筑之美的追求,还表达了政治领导人的政治理念、政治雄心,并成为国家的标志,创造着政治认同。比如现代主义建筑可以显示建造者的远见和进步,传统建筑元素的使用则体现着建造者的传承、根源乃至血统。从作者分析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追求现代化的国家,往往会热衷于建设更多的标志性建筑,并赋予其更多的政治功能,由此也会产生出难以预料的社会政治后果。这些案例,也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看待当下中国各地出现的兴建城市地标性建筑的热潮。

城市化是空间改造的巨大力量

  城市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由此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城市化,而是要什么样的城市化,建设什么样的城市空间。近年来,关于城市的图书成为出版界的热点。在这些图书中,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所著的《城市的胜利》一书观点鲜明,富有可读性。作者认为,无论我们如何批判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更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尤其是生活在大中型城市中,是必然的选择。城市以其产生的规模效应,不仅完成着经济功能,而且也实现着环境保护功能,因此不能将城市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不能用逃离城市的郊区化来解决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作者反复强调,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等于流动的居民。历史上的伟大城市之所以伟大,在于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吸引更多的人居住在那里,为他们的家庭提供保障,为他们才华施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为美好生活创造出新的空间。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1 2 3 4 5 6 共6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