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国工匠 展示劳动之美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网络媒体采访团辽宁行活动综述
张锐
//www.workercn.cn2016-10-20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他们是受人尊敬的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术大拿”;他们曾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辽宁这片土地上,见证了这个东北老工业基地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如今他们仍然为辽宁工业的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9月26日至2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联合开展的“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网络媒体第二次深入企业采访活动在辽宁进行。

  4天时间,来自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及部分商业网站的25位记者、编辑分成18个采访组,深入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5个城市的航天、重工、钢铁、石化等多家企业,采访报道了19位一线工匠,聆听工匠故事,感受工匠魅力,传播工匠精神。

  千锤百炼方成“工匠”

  翻开王亮的“时间账本”,结婚前10年,他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3年。作为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电气工程师,王亮的工作就是为购买国产设备的客户进行安装。“有时一年10个月都在出差。”

  如今,客户被王亮的技术所折服。但只有他知道,当年为了如期完成设备全线PLC自动化系统的调试,他在电控室一待就是3个月,不分昼夜地苦学苦钻,饿了就吃碗方便面,困极了就和衣打个盹,等到完成任务他一睡就是30多个小时……无数次这样的经历让他百炼成钢。

  走近这些一线工匠,记者团听到一个个动人故事,仿佛跟随他们一起回到了“工匠”炼成的那些年。

  “一个问题研究了一年!”曾经,为了弄清发动机调速器调速套筒垫片的薄厚对于整个发动机性能的影响,道依茨一汽(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工人鹿新弟硬是自己琢磨了一年,就为了把技术彻底“吃透”。29年里,凭借这股对技术的痴劲和钻劲,他从一个落榜生成为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的“柴油机医生”。

  还有本溪矿业的两位“矿山巧匠”:歪矿汽车车间作业长赫忠元和露天矿运岩车间主任徐长兴。赫忠元研制的高效节能发动机清洗机,让发动机的检修装配时间由28天降为3天半,他研制的“空气滤芯除尘机”可提高工效10倍;徐长兴更带领职工设计上百项专用工具和吊具,部件虽小,却能“撬动”重达好几十吨的废旧车辆。控制成本、减少人工、安全生产……在不断破解生产难题中,他们练就了一身“硬本领”,成为企业创新的能人。

  坚守车床岗位31年,每年完成工时都在5000小时以上,他用10年的时间干了别人20年的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111厂数控加工车间车工班班长王阳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从“神一”到“神十”,他交付的产品合格率全部为100%,更创造了连续21年无废品的惊人纪录。

  400多台设备、5000多吨重量、9000多万元产值,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炼化设备制造厂焊工班班长刘宇志近几年参与的项目成果。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钢板裁缝”,而“100%的无损检测合格率”则是对其20多年“裁缝”工作的最好注解。

  在这些工匠的故事里,时间是最公正的见证者,也是最好的雕刻师。它见证了他们一路走来的学习与钻研、汗水与泪水、专注与坚持,将他们从小徒弟雕刻成老师傅。

  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

  2010年8月29日18时,沈阳鼓风机集团总装车间里人头攒动、灯光闪耀,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躺在试车台上,随着试车总指挥一声令下,机组开车、增压……成功了!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而且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百万吨级乙烯“三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彻底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一时间,众人欢呼雀跃,而设计者姜妍却流下了幸福、激动的泪水。

  也许这就是工匠精神的魅力,它能让人为之欢呼、流泪,更关乎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在企业车间、工地煤矿,记者团一行近距离感受着工匠精神的魅力和劳动之美。

  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20多年里,田印福总是主动要求到最脏、最险、最苦、最累的施工一线,经历过调试、安装、设计、设备改造、施工技术管理等各岗位的磨炼,被工友们称作“工地主任”“现场支书”,如今他是企业的技术拔尖人才、中国三冶集团电装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主任。赵文武是国网辽宁大连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班长,2007年百年不遇的“风暴潮”中抗冰抢险、2009年雪夜修复南雁线9号塔耐张引线、2013年水山线遭外力破坏抢修一天一夜……28年一线艰险岗位上的考验,让他从一名普通电工成为送电专业的技能专家。

  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于——开拓创新、持续专注。

  作为抚顺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信息化应用研发中心负责人,刁克剑始终走在创新路上。他开发的“班组综合管理软件TIS系统”是国内第一套专门为提高生产一线班组信息化管理水平而量身打造的班组专用管理软件;他研发的FDB-01便携式硫化氢报警器,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国内灵敏度最高的本质安全型防爆便携式硫化氢报警器。

  而在大连瓦房店轴承集团,61岁的李书乾一辈子都在致力推动“中国速度”——多次解决我国轴承制造热处理领域电气技术的诸多难题,先后完成技术创新270多项。他带领团队研发设计的旋转压模淬火机床电路堪称国内轴承行业首创,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于——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沈阳鼓风机集团的“徐强精度”,在齿轮加工领域无人不晓。2004年,客户要求生产一个大型齿轮,设计精度是5级,实际操作难度相当大。而凭借精确、精准的操作,徐强加工的齿轮精度超越客户要求达到了4级,创下了全国大型齿轮加工精度之最!

  而作为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王刚加工的零件堪称完美。他加工的铝片能薄如A4纸般的0.1毫米;他创造的0.005毫米以上的铣削加工精度和0.002毫米的铰削、镗削加工精度更处于全国机械加工行业最高水平。16年如一日,他不断提高要求、挑战极限,生产上万飞机零件无一废品。

  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

  在这些优秀的工匠眼中,“只有劳动的激情常在,工匠的精神常在,才能在平凡岗位上最终实现技术革新。”

  他们时刻发挥着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也是传承者和传播者。

  60后的林学斌和70后的李超同是“鞍钢人”,一个是电气专业点检大师,创造了连续15年实现管区设备事故为零的纪录;一个是冷轧厂4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是工人中走出的发明家,创新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他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培养更多的青年技术人才。在他们看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传承,更离不开精益求精、技艺高超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同为80后,中车大连机车公司的张如意、大连重工减速机厂的梁伟和抚顺市琥珀雕刻工匠陈焕升都已经是各自领域里“年轻的老师傅”了。

  从HXD3型机车,到HXD3B型机车,再到HXD3C型机车,张如意已是掌握当今世界电力机车先进技术的专家人才。而他带出的徒弟有的已成为设计机车头的核心人员。正如公司工会主席许滨所说,“张如意成了大连机车的‘机车头’,带动、影响一大片。企业需要这样的年轻人,需要他们既传承又带动未来技术创新与发展。”

  作为机械加工领域的技术能手、工人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创人,梁伟曾因技术精湛被老外称赞是“中国最好的工人”。近年来,他通过劳模结对子、劳模大讲堂、劳模工作室等方式将经验倾囊而授。在他看来,把自己掌握的技能技术传授给更多人,干出首屈一指的活儿,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每一次雕刻琥珀,陈焕升都在进行只属于自己的对话,赋予沉睡千万年的琥珀以新的生命。为了传承和发扬琥珀雕刻文化,他创立了抚顺市琥珀雕刻文化研发与保护中心。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琥珀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坚守。这也是他对徒弟的要求。

  中航工业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的“李志强班”早已闻名全国。在班长李志强的带领下,这支肩负航空发动机总成装配任务的金牌班组,可以说人人都是“大工匠”。任意挑选出4人,或者3人组成一个小组都可以熟练高效地完成合作装配。用职工自己的话说:“只有人人都是李志强,才是名副其实的李志强班!”

  李志强说:“我们的梦想就是打造最强劲的中国动力。”这也成为此行采访到的19位劳模工匠的共同心愿,也是此次网媒下基层的意义所在——讲好工匠故事,展示劳动之美,引领更多的职工为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