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郭是公司的标杆。”周马娟口中的“大郭”,其实是个“95后”,名叫郭庆伟。入职5年来,郭庆伟牵头实施的技术改革项目已有40多项。
周马娟是江苏紫龙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龙药业”)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郭庆伟2015年从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毕业进入公司,最初是水针车间的一线工人,如今已是公用工程车间主任,拿着可观的年薪,还获得了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落户江苏省常州市的紫龙药业,是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有340多名职工。在这里,像大郭这样通过技改创新获得经济待遇和技能提升、职务晋升的职工越来越多。与此相应,公司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不仅形成了创新药、仿制药、中药、新业务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布局,还打造了“上市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的产品格局,经营业绩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企业与职工的双赢局面,源自一纸合同。
“接力棒”
创新、富民,是江苏近年来的两个发展关键词。民营经济发达的常州,能否探索出一条路径将创新、富民二者联系起来,并且工会还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
常州市总工会成为探路者。市总工会副主席张小军陷入思索:“对企业来说,职工有一个创新就励奖他一次,可能过段时间他自己都忘掉了。提高职工收入,有没有长效激励机制?”
张小军找到了时任常州市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高海燕:“能否通过集体协商实现呢?”
2017年春天,高海燕带着课题到企业以及基层工会调研,到科技局、人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商量“如何通过契约化的方式,让职工技术创新得实惠”。
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高海燕拿出了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以下简称“专项合同”)的初稿。
2018年初,常州市总工会进行机构改革,民管部的部分职能被划分到权益保障部。“接力棒”交到了权益保障部部长宣建强的手中。
专项合同的核心在于,职工的创新成果产生效益后,企业将部分效益分配给参与的职工,也就是建立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这意味着,提高职工收入的途径,要从企业效益中“分一杯羹”。这并非易事。
2018年春夏之交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宣建强去了多家企业“游说”。在一家国企,董事长对他说,这是要改变分配机制,但企业有工资总额限制。“花了很大的力气,被他一句话就否定了。”宣建强回忆说,“当时,我们都傻了。”
转变思路,找民营企业。常州强力先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力先端”)、紫龙药业进入他们的视野。
“撕开一道口子”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让宣建强的思路打开了。
“《意见》是为了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而出台,‘产改’改的是不适应产业工人发展的体制机制。”宣建强认为,“我们推进专项集体合同,也要在体制机制上实现转变,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技能提升、社会认可等维度开展工作。”
当然,多个维度很难一蹴而就。提高收入是第一步,技术创新则成为首选路径。
“技术创新,企业老板能接受,职工能接受,各方面都能接受。”张小军解释道,“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会提高,产品附加值会增加,职工的技能水平也会提升,而且不增加企业成本。那么,当创新成果产生效益,企业拿出一部分给职工,民企老板容易接受。对职工而言,老板不能再对他们的创新发明视而不见了。”
“产改”如何落地,考验着工会干部的智慧。
“触动企业的分配体系,难免遇到阻力。通过集体专项合同,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提升,老板才会逐步接受工会的主张。”张小军说。
思想认识达成统一。“专项合同要促进企业发展。企业不发展,锅里没有,碗里就没有。”宣建强一再强调,“首先要锅里有。锅里有,碗里有;锅里满,碗里满。”
2018年7月,常州首份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诞生。7月12日,首签仪式举行,紫龙药业、强力先端两家公司分别签订合同。江苏省总工会和常州市总工会的相关负责人到场见证。
紫龙药业的专项合同规定,建立操作类、技术类、文职类3个类别,助理级、初级、中级、高级、专家级5个级别的技术通道评审机制,设立与层级相匹配的奖励激励政策。除了对职工发放各类革新创造“奖金包”外,取得创新成果或获得荣誉的职工还可以在技术职称上越级评定。
专项合同运行两年多,成效明显。紫龙药业有147名职工涨薪,平均涨薪700元/月,最高涨薪3300元/月。
“命运共同体”
目前,常州全市推行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试点企业有55家,已签订合同的有26家。
每一家签订合同的企业,宣建强都会“去看看”。“我们不希望出现‘假合同’,也不要求面上推得多快。做一个就要成一个,一定要对企业发展有好处,对职工有好处,两者成为命运共同体。”宣建强说。
“成为命运共同体”,江苏华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频电子”)工会主席崔晓康深有体会。
华频电子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成立。这5年,企业主要致力于产品技术研发,尚未在开拓市场上发力。
这个过程中,问题出现了。产品生产不稳定,停产现象频发;大部分职工的收入几年没有增长,人员流失率上升,2019年底一线生产人员的流失率高达62%。加上今年新冠疫情暴发,资金一度出现紧张局面。
如何走出生存危机?一个由工会牵头、人事行政部参与的联合工作小组成立。小组成员包括崔晓康,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公司创新管理部部长,还有工会副主席朱雪双。对在职人员现场走访,给离职人员发微信、打电话,花了半个多月。“问题都弄清楚了,职工的想法也了解得八九不离十。”崔晓康说。
今年初,一份集体合同出炉,其中涉及薪酬福利调整、技术研发和合理化建议激励、企业文化建设等内容。4月,常州市武进区总工会在对华频电子进行“模范职工之家”验收时,提到了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并建议采用。
“之前我们对专项合同只是粗浅了解。”崔晓康说,公司很快决定加入试点,在集体合同的基础上,将技术创新单列出来,细化完善。7月3日,华频电子签订了首份专项合同。
根据合同,设立“5+2”奖励模式,5项定额奖项包括专利创造奖、先进标兵/班组奖、技能津贴、先进操作法奖、默默奉献奖,2项绩效奖项包括改善提案奖、重大项目奖。9月,第一批改善提案奖发出,10位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分到了共计4.2万元奖金。
“专项合同实施不过一个季度,职工流失率降到了2%,产品质量合格率从70%提升至96%,月销售额从50万元提高到200多万元。”崔晓康感慨,“收获颇丰,达到预期。”
推行专项合同试点工作依旧在继续。此项“产改”举措也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时吸收,作为“健全激励机制”事项予以总结推广。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有耐心、有信心。”每当遇到挫折时,张小军都会这样宽慰宣建强等人。
“有辛苦,也有快乐。”宣建强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我们是‘产改’的探路者,专项合同只是探出了一条小道。全国各地都在探索,无数条小道会汇聚成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条大道。”(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