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新社鲁甸8月7日电 (记者 彭大伟)“来晚了吗?”2014年8月7日11时,作为到前方增援的记者,看着手机里的时间,我在心里默默地一遍遍问自己。
就在前一天下午,8月3日16时30分爆发的鲁甸大地震,施救的“黄金72小时”已经无情地流逝殆尽。
然而,行驶在昆明到鲁甸县城的公路上,沿途长龙般绵延不断的大小货车、救护车分明告诉记者,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接力赛仍在进行着。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鲁甸加油”……沿途尽是在车头和车身打着这类横幅的车辆,车牌既有云南省内的,也有不少来自周边的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省,还有一些来自更遥远的河南、广东深圳等地。
“上来吧,不要钱。”7日下午,由于我们的汽车无法通过检查站,记者在30多度烈日下步行向震中龙头山镇进发,这时,一位骑摩托车路过的四川汉子李勇给记者带来了希望。
李勇是四川广安人,在鲁甸做电器维修。这一次,他的老板鼓励他和其他员工去当志愿者,搭载救援者和媒体人员去灾区。
“你看,肯定还有幸存者。”李勇朝坐在身后的我说,这时,一辆昆明牌照的救护车鸣笛呼啸而过。
就在记者坐在刚刚经历一次停电的龙头山镇龙泉中学帐篷里敲下这些文字时,云南鲁甸地震遇难人数已增至615人,同时仍有114人失踪。
在龙头山镇最大的一处安置点采访当地民众时,住在帐篷里的陈朝英告诉记者:“死了太多人,你看看,那边帐篷里我认识的一个小孩子,他家里就死了好几口人。”
而当记者见到陈朝英口中那位幸存者,他身边的大人又纷纷诉说着他们自己或旁人遭遇的不幸与苦痛。
采访告一段落,记者返回龙泉中学,发现中学门口,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往中国移动设立的寻人白板写上新的名字。
“Me·朱利恩”——密密麻麻的名字后面,新加上的是一个外国名字。不知这位赶来救灾的瑞士好人,何时能与他的家人重逢。
逝者已矣,而不管愿意或不愿意,生活都在渐渐恢复它原本的宁静。
无论是龙头山镇中心小学门前小河畔洗衣服的妇女,还是安置点嬉戏打闹、互相拍照的小女孩,都让人感到,天灾之后,生者努力重返生活当中的顽强。
龙头山镇的夜,除了偶尔的电闪雷鸣,静谧地只剩下发电机的轰鸣。身处一群彻夜工作的同行当中,来路上听到的那首《后会无期》,再次回响在记者脑海:
“你不知道
他们为何离去
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祈生者早日痊愈,愿灾难后会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