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十七大召开前夕,5位优秀产业工人代表走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与中外记者见面。这是中国工会十七大召开前的首场新闻发布会。洪家光、潘玉华、高凤林、谭文波、宁允展——5位在各自领域知名度颇高的产业工人代表,受全国总工会邀请,面向社会各界介绍自己的“成名故事”,并围绕“做大国工匠,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主题展开交流。(据中工网)
曾几何时,中国作为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国家,在有些人的眼里,技术工人就是简单的“工匠”,是“一身臭汗,一身泥巴”的体力劳动者,是文化低,学历低,素质低的“代名词”,他们社会地位低,工资收入低,得不到良好的社会权益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工人待遇成了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努力,随着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原有的农业大国早已经跃升为工业大国,全国1.65亿技术工人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要求全方位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预计1.6亿多技术工人有望涨薪超10%,切实增强了技术工人的获得感。
2017年“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惊艳问世,在京沪高铁上以350公里时速投入运营,据制造公司负责人介绍,复兴号整个车头有3000多条焊缝,加起来长达600多米,如此高的焊接密度,几乎囊括了平焊、横焊、仰焊等所有高难度的焊接姿势。复兴号车头试制时,光焊接试件就试验了1000多种。整个车头的制造,前后经过30多道工序,可以说每道工序都是对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 复兴号”让中国制造大放光彩,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从中折射的不仅仅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更展示了我国各行各业技术工人无比的创造力,“复兴号”的背后,是千千万万铁路技术工人对极限挑战的创新精神和对产品性能的极致追求的缩影。
工匠是掌握顶尖工艺技术的人才,是支撑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灵魂。纵观世界,凡制造强国,必然首先是技工大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东北工业基地中车齐车集团时就指出,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如何壮大,不仅仅需要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更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大国工匠和一支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优秀产业工人是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动者,更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内生动力。可以说,当前的中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技能工人队伍,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任何行业都需要一大批掌握绝技绝活、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在最新的世界技能大会上,中国年轻的90后斩获金银铜牌,为中国制造正名,也彰显了新一代中国工匠的实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大国工匠的持续创新,让“大国工匠”名至实归,努力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积极拓展渠道,建设一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工人力量,切实解决收入待遇上、子女入学、住房、医疗保障等问题,将更多资源和荣誉向高素质产业工人倾斜,不断提高高素质产业工人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类评选评优的比例,逐步提升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让他们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得到全社会更多礼遇和尊重。